Sunday, July 18, 2010

交通协管员:顶骄阳穿厚衣马路边吸灰尘

  

交通协管员:顶骄阳穿厚衣马路边吸灰尘
汗不停地冒出来,万庆棠伸了伸舌头。吴少敏摄

  时间:7月14日

  地点:虎门

  人物:万庆棠、何金永及其同事

  职业:交通协管员

  虎门大道的4个十字路口处会有数名交通协管员:手执指挥旗,口含哨子,穿着厚实的橙色工作服,不停地指挥行人有序地通过红绿灯处的斑马线。

  7月14日,虎门天空少了云的遮挡,中午室外气温达到了36℃。在高温条件下穿着厚实的工作服,他们2分钟就用面巾擦一次汗,而面对汽车喷出的灼热尾气,则无处可躲。

  人像蒸笼里的肉

  7月14日7时,虎门交通协管员万庆棠起床后,喝了碗粥,踩着交警大队配发的单车到虎门政府红绿灯处上岗了,其任务是维持行人过马路的秩序。

  万庆棠,虎门则徐社区人,49岁,职业先是摩的司机,禁摩后便成了交通协管员。

  他说,在虎门大道的镇政府至太平人民医院路段的4个红绿灯路口,共有100余名交通协管员轮流值班。每人每两天轮一次班,每一次班6个小时。从工作时间上看来,两天6小时的工作量并不算大,但是站在高温的室外暴晒,那就显得有些艰难了。

  “除了热,还是热。”万庆棠的工友何金永说,他们站在红绿灯处的十字路口,太阳越往天空上爬,就越能感到大理石路面传来的阵阵热浪。而且,他们发放的工作服是一件橙色的马夹,不透气不通风,全身肌肉就如闷在蒸笼中地难受。

  他们只要站上10分钟,汗水就爬满了额头;30分钟后,上衣和裤子都是湿漉漉的;3个小时后,他们拖着僵硬的双腿走到休息处,匆忙拿出原先准备好的1升装罐装水,咕噜咕噜地喝下去了。

  汽车尾气让人难受

  除了一阵阵的热浪,岗位上的交通协管员还要面对灼热的汽车尾气和厚实的上岗衣服等工作条件。

  何金永说,3年前,虎门交通协管员的上岗衣服进行置换,由以前的塑料纱布无袖衫换成了现在的厚实布料马夹。每到汗流浃背时,他就会纳闷地想:要是能像广州交通协管员直接穿一套制服,透风透气,那该多好啊。

  对交通协管员来说,除了高温之外,汽车尾气也让他们颇为难受。当一辆车开过时,都会喷出一股热浪,有时还带着滚滚的黑烟,迎面向他们扑了过来。当下班洗脸时,他们往往会看到毛巾变成黑色了。

  为什么不戴口罩,以此避免呼吸汽车废气呢?“我们要吹口哨,不能戴口罩。现在倒成了马路边名符其实的‘吸尘器’了。”

  辛苦条件下工作的交通协管员的工资并不高,每月工资800元,再加上其他补贴共约1300元。然而,万庆棠觉得很满意了,“以前开摩托车,但禁摩后失业了。后来,政府设置了交通协管员岗位,他才找到了这份工作,得以养家糊口。”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吴少敏实习生胡乐

  ■记者观察

  高温津贴何时真正落到实处?

  过去一周,本报记者走访了数名在高温下仍持续奋战的劳动者,见证了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为城市添砖加瓦的劳动场面,对他们的辛劳也感同身受。事实上,在记录这些感动的同时,我们也一再听到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对劳动者加强劳动保护,省政府甚至再次发文对其中相关要求给予明确。然而,我们也为部分劳动者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而震惊。近日,笔者就收到常平镇部分环卫工人的投诉。他们表示:“自己6月份的工资都还没拿到,哪里会有什么高温津贴?”

  高温津贴何时不再是个争议话题?对高温下的劳动者的保护政策,如何才能真正执行到位?

  笔者认为要化解这一难题,首先要厘清人们在高温津贴发放规定中理解上的一些认识偏差。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会遭到一些企业有目的的“误读”和针对性的执行。比如,一些企业会通过安装设备降低其部分办公楼内的工作温度,以附和“不发放”条件。还有一些企业,以政策没有确定露天工作的时间,因此常以工人并非全天在外高温作业为由不发放高温津贴。

  导致高温补贴不能有效发放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一些条文本身。长期以来,高温津贴政策一直是作为一条鼓励性的规定政策而发布的。在一些条文的表达中,仍保留着企业“应怎样”的话语。然而,这些要求虽然很明确,却缺乏一个配套的惩罚和强制措施。

  最近,东莞劳动部门明确,将不按规定支付高温津贴视为拖欠工资行为,并表示对其进行以拖欠工资为由的相应处罚。相信,这将有利于高温津贴政策的落实执行。

  讲到这里,笔者还想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再审视一下目前的高温津贴政策。

  显然,对于企业来说,高温津贴因为发放时间长,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特别是那些条件本身就不好的企业。

  因此,督促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投入资金改善工作环境,相比于让其持续发放高温津贴,企业的成本压力相对会小一些。然而,如何能让企业主动去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呢?目前政策中,似乎缺少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目前关于高温津贴的种种争议中,除部分企业确实不恪守规定以外,规定本身所存在的众多争议性空间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要让高温津贴不再成为争议话题,必须对规定中的争议进行厘清和明确。一个坊间的建议认为,是否可以将高温津贴发放行业化?这也许提供了某种思路。

  南方日报记者刘进曾德军谭志红实习生陈武东

  “高温下的劳动者”系列报道今日刊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