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太的外孙女在城里工作,平时就住在城里,有时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年轻人都忙,请假也不容易,周末又要见朋友、睡懒觉,我们有什么事也不愿意叫她。”张老太的女儿说。尽管很久才能见女儿一次,但是母亲给予了孩子最大的宽容。
晚上,母女俩会看看电视,十点钟左右的时候上床睡觉。
这就是身患重疾的张老太的养老生活。
“要是有一天我们中有一个不行了,不知道另外一个怎么办。有时候她洗澡,不小心摔倒,我都扶不起她来。有一回她摔倒了,只能忍着疼痛从卫生间爬出来,爬到客厅沙发这里,扶着沙发慢慢站起来。”张老太对女儿的未来充满担忧。
“她总吃的那种药已经不管什么事了,经常疼得不行。城里的医生说有一种生物制品药,听说很管事,但是一针要七八千元,半年要好几万元,可是这种药不在医保报销的范围里。我们真希望能有办法试试这种药。”张老太说。
舒缓女儿身上常年的疼痛,是张老太目前最大的心愿。但是俩人每月的养老金不足两千元,这么昂贵的医药费她们显然承担不起。
在另外一个小区住着73岁的武大娘。武大娘腿脚不好,除了给自己勉强弄些吃的,很难再有精力做别的。
《法治周末》记者去的时候,武大娘家里的垃圾桶由于几天没清理,已经生出了不少小飞虫,厨房里也很杂乱。整个屋子气氛冷清甚至有些凄凉,而最凄凉的还是老人的心,女儿、儿子一个多星期没露过面了,但好强的老人一直坚持着不愿意去养老院。“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存在于老人心里,已经很难改变了。
【孤】
这种疼痛并不是她故意装出来的,她是用这种方式向孩子们寻求爱
北京某电视节目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
退休多年的张奶奶,把自己60多平方米的家里装了两道防盗门还总是觉得家里不安全,后来又给卧室加了一道防盗门,但还总是觉得丢了东西。
张奶奶不停地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我下楼倒了个垃圾,冰箱里的五袋奶被偷走两袋,还有菜,都被偷走了,还有一个塑料盆、吃饺子用的盘子……”
为此,张奶奶的情绪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晚上不睡卧室,而是在一进门的过道处搭了一张床。“不然就老觉得不踏实、害怕,所以只能睡这儿了”。
另外,为了保障家里的安全,张奶奶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打了包,被子、床单、衣服,甚至箱子等等全部打包,捆上三四道绳子。床上、地上、衣柜里大包小包,好像刚搬了家一样。
但是这样,张奶奶还是觉得不安全。后来张奶奶干脆不出家门甚至不下楼买菜,她会透过门缝给打扫卫生的人一些钱,帮她一次买很多的菜。邻居们都说张奶奶好几年没下过楼了。
张奶奶家真的被偷了吗?
有人请来了心理专家杨莹。杨莹认为这是典型的“被害妄想症”。
通过交谈,杨莹得知,张奶奶一辈子坎坷,从小没了母亲,父亲再娶后受到继母带过来的孩子欺负。长大之后,从外地嫁到北京,经历了两次不幸福的婚姻。尤其是大儿子在十几岁的时候出车祸突然去世,让她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
退休之后,唯一的亲人小儿子结婚搬走了。小儿子偶尔回来看看她,张奶奶大多时候是一个人独处,尽管儿子从来没有在经济上亏待过她,但是这无法弥补她心理上的孤独。
其实张奶奶需要的就是倾诉。她跟心理学家说儿子结婚之后特别失落,甚至想再领养一个。
心理专家介入之后,先是听张奶奶倾诉,然后对她痛苦的回忆不断打断抽离,说些高兴的事情舒缓情绪。
“像是凉凉的一股风吹进来了,我好像一下子清醒了,我听懂了,我听明白了。”老人的心结慢慢地打开了。
最后张奶奶和心理专家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出了家门,并且说:“我正好没菜了。”
回到家,老人开始拆包。
杨莹认为,张奶奶一辈子受到的负面伤害太多,退休之后的孤独生活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回忆过去痛苦的经历,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一次心理介入是不够的,只是帮助她打开了心结找到了原因,她有可能会反复。”杨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很多老人的慢性疾病都是心理疾病引起的。不开心就会心烦,心烦影响睡眠和饮食,反过来也会影响心情,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导致慢性疾病的很多。”她认为,很多退休之后的老人,尤其是所谓的“空巢老人”,尤其需要心理上的关爱。
杨莹建议,老人们可以选择去老年公寓,这些机构应该多组织一些年轻人、小学生、中学生去探望这些老人。但是相比于社会的责任,家人的责任则显得更加的重要,“有时候,家人对他们身体上的抚摸很有效。”
中国人有“四世同堂”的传统,但是杨莹认为,其实也不必要每天住在一起,因为这样可能会因为一些琐事产生争吵或矛盾。“保持家人之间密切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一家人尽管不住在一起,但是要经常聚会,保持温暖的亲情对老人来说特别重要,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有依靠,不会感到‘爱缺乏’。”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经常说自己牙疼,疼到经常哭,觉得自己很委屈,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但是一旦子女们回来她就会舒服很多,正常很多。
这是杨莹接触过的一个案例。“这种疼痛并不是她故意装出来的,她是用这种方式向孩子们寻求爱。”杨莹发现,越是当年的女强人,或者说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成熟的人,老了之后,越是需要这种爱。“他们甚至像小孩子一样要求补偿式的爱。所以我们经常说‘老小孩’。”
“老一辈的人,年轻的时候为父母活着,结婚之后为爱人活着,有了孩子之后为子女活着,当他们老了,为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却傻了,不知道怎么活着了。”杨莹认为,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老人中普遍存在着,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让他们从找到自我、自我尊重做起。
【贫】
在我们农村,很多人吃饭都成问题。得了病,还能去什么医院吗
64岁的唐阿姨每天买菜的时候都要算计着花钱。她退休10年了,养老金一个月只有900多元。
“一开始的时候才300多元,老伴和我差不多。”
唐阿姨和老伴的身体都不好,但是她俩最怕住院。
“去年我和老伴攒了5000元钱,年底我心脏病住院,一年攒下来的钱都花光了还不够。”
“孩子们工作很辛苦,又得买房子又得养孩子,我们不愿意给他们增加负担,所以平时尽量省吃俭用,不太严重的病不敢去医院。”
唐阿姨在东北一个国有药企工作了一辈子,甚至还做过十几年的公司经理。“我们上过山、下过乡、当过红卫兵,在一个企业工作一辈子,甚至还做了很多年的领导,但是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全是社会最低的。”阿姨有些怨气。
相对于城市的老人,毫无经济保障的农村老人,尤其是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更是堪忧。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爱幼还有,尊老却不如以前了。”河北农村的一位阿姨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了一个农村老人的故事。
年近80岁的孟老太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在老人的养老问题上,孟老太被子女们踢来踢去,安度晚年成为奢望。
孟老太有养老金,老伴儿活着的时候,老两口还能过着比较平静的日子。老伴儿去世之后,加之孟老太年事已高,不得不随着儿子过活。
大儿子家还勉强过得去。
在二儿子家就有些难了。冬天,二儿子让孟老太住在一间平时不住人的破屋里。有一天,二儿子发现老太太“居然”在晚上用起了电褥子,非常生气,认为老人浪费了电费,收走了电褥子。
半夜,老太太冻得没有办法去敲儿子的门,却被儿子一把推倒在地上,让她爱找谁找谁去。老太太最后没办法,只好半夜敲开了村主任家的门。
村主任的调解并没有起到作用。
另外两个儿子看老二这样,生怕老人赖在家里不走都不愿意领老太太回家。村主任让几个孩子出钱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但是每月每人100元也被认为是“败家”,没能得到孩子们的同意。在农村,女儿养老的义务更低,看见哥哥们这样,老太太的两个女儿也没有向贫病交加的母亲伸出手。
“老太太前些日子在村里消失了,是死是活也没人找。”这位阿姨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就在同一个村子,还有一位老人在一次脑血栓之后双目失明。3个儿子勉强答应每月给父母30元,可就是这每天1元的生活费,到了最后也只有最小的儿子家坚持了下来。
“在我们农村,很多人自己没本事,吃饭都成问题。得了病,还能去什么医院吗?”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