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2, 2011

我们不是来辟谣的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 戴震东

  “果壳”的编辑小庄说,科学是根源性的东西,是一种自发的冲动。人本身就会有这样的思考,天生地想要接近科学,人们会考虑到底要不要知道真相,以何种方式知道真相。

  “谣言粉碎机”的专职编辑告诉记者,她认为“辟谣”并不是关键,如何通过一个谣言的终结而大家逐渐学习到靠谱、科学的思维方式才是他们的初衷。

  不只是为了“辟谣”

  袁新婷是果壳社群的专职编辑,“谣言粉碎机”的负责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后。

  “谣言粉碎机”是果壳社群CEO姬十三最早想到的一个板块,任何人都会对破解科学谣言感兴趣,同时,破解谣言本身是最好的科普形式。

  袁新婷告诉记者,“谣言粉碎机”这些有趣的选题来自果壳团队和一些科普爱好者,有了好的选题之后,她的工作就是找到正确的人来写正确的东西。

  袁新婷的联系册里有着一大批靠谱的专业作者,他们中囊括了食品、医学、电子通讯、化学、环境等各个领域。一是为了提供选题的丰富程度,二是为了保证破解过程的准确性。当然,只要你的论据可靠,论证合理充分,即便没有专业背景,也还是可以为粉碎科学谣言做贡献。目前撰写文章的作者中,年纪最小的就有高中生。

  说到专业,每一篇“谣言粉碎机”的文字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煞有介事的“参考资料”一栏。尽管文字内容可以俏皮可爱、无厘头,但所有的证据、论点都必须有可靠的出处。当然,对于这些有着丰富论文经验的作者来说,附上“参考资料”并没什么难的,写这个可比写论文要有意思多了。

  因为“谣言粉碎机”的选题新鲜有趣,所以在果壳社群内的拥趸也多。不过袁新婷认为,她的工作不仅仅是让科学好玩,也不只是为了“辟谣”。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观摩这些辟谣过程的时候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什么是科学思维,科学态度。

  他们怎么不知道呢?

  “心事鉴定组”是果壳社群的另一个板块,它的内容、形式和“谣言粉碎机”有些类似,只是它不负责破解谣言,而是告诉你,其实某种常识是错的。当然,名字叫“心事鉴定”,所以它的解释依据是心理学。

  举个例子。“心事鉴定组”有这样一条案例:在公共场所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堵住自己不用的那只耳朵,以为这样可以提高收听效果。但事实上效果甚微,更好的办法是想办法听清你自己在说什么。尽量将你的嘴巴凑近话筒,或者捂着嘴巴帮助自己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

  它的依据是心理学中的“鸡尾酒会效应”。在鸡尾酒会上,当你正在跟心爱的姑娘说话,这时即使有人在旁边叫你,你可能也听不见,尽管这个声音要比姑娘的声音大得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你能够听清自己说什么的时候,你的耳朵会帮助你屏蔽掉你不想听到的东西,以便听清答复你的人。

  “心事鉴定组”的专职编辑叫张穆君,毕业于武汉大学心理学系。张穆君希望通过这个板块,更正社会上一些人对心理学的误读。张穆君解释说,和一般人理解的心理学不同,这其实是一门要讲究实证,需要结合统计学、高等数学一块儿研究的理科学科,它是属于科学范畴。“很多人以为乐嘉的那套性格色彩分析就是心理学,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张穆君告诉记者,乐嘉的性格色彩分析一方面是脱胎于美国人泰勒·哈特曼(Taylor Hartman)的《色彩密码》和另一位美国人罗格·波尔克曼(Roger Birkman)在《性格密码》,是“山寨版”;另一方面,这种学说缺乏实证,今天尚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可以准确地预测别人的行为。

  现在,每周张穆君要负责完成6篇心理文章的约稿、编辑工作,她希望自己能够帮互助更多人从误读中走出来。“这么好的东西他们怎么不知道呢?”张穆君说。

  让科学话题走上餐桌

  去年,科学松鼠会的发起人姬十三出品了一台名为“果壳时间”的科学家演讲秀。进而又发展出了一个名为“果壳”,以介绍科学文化的交互社群传媒。在这里,大至宇宙小到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大家的好奇心。果壳社群把科技青年所关心的话题分成了15个兴趣小组,这些小组被称为主题站。每个主题站的文章和帖子内容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科学话题,例如“谣言粉碎机”。

  那什么是所谓的科学文化呢?“这个解释起来有些费劲”,果壳社群的创办人姬十三告诉记者,有一种俏皮的说法,科学就是科学家做的事情。

  在我们的印象里,科学好像始终和实验室、科学家、专业期刊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科学很多时候也是主流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科学话题,一点都不会比谈电影、谈小说来得少。

  “美剧就是一例子。”姬十三说,大量的美国电视剧都是以科学为背景的,美剧涉及最多的判案、医学题材都是如此。事实上,从美剧这角度,你还可以看到美国文艺工作者非常好的文理科兼修水平。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星际迷航》是1966年开始播出的一部美国科幻电视剧,一共726集,它俘获了全球各地亿万电视迷。《星际迷航》的故事基于一连串大胆的科学假设,比如“曲速”航行,指的是压缩时空进行“宇宙弹跳”。这些假设或多或少和今天已有的科技有关,同时,这些假设又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电视剧中甚至专门为外星人研发了一种较为完善的语言系统。以至于让观众产生错觉,未来的科技水平或者宇宙航行也许真就是这样的。另一个例子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他在宇宙中虚构的这个“潘多拉星球”,以及新物种纳威人,几乎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逻辑。

  通过美剧我们看到的只是欧美科学文化的一角,但果壳团队相信,不远的将来,它将开始逐渐影响中国大城市青年白领的生活。

  上个星期,“果壳”的专职编辑张穆君和朋友吃饭,大家起先聊的话题都是个人情感和文艺,忽然有个朋友想起,最近看到一篇东西,是介绍甜品的科学构成,对方说的时候好像是刚刚从实验室出来的科学家。张穆君很高兴,因为这篇文章正是出自“果壳”,这是她的朋友圈子第一次在饭桌上聊起了科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