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远比预报重要
地震专家说,地震的短期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地震前会有包括动物行为异常等前兆,但有这些前兆不一定必然发生地震。无论是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都在告诉我们,地震的预防比预报更重要。
我国目前有中长期地震预报,根据地震烈度,我国把各地划分为各种抗震烈度区域,各地建筑的防震烈度就是按这个烈度划分的。比如汶川,震前的设防烈度为7度,当地建筑的抗震烈度是按7度建设的,但它发生的地震却是10度;震前唐山的设防烈度为6度,1976年的大地震烈度为11度。
唐山大地震后,新城的建设中,建筑物的抗震强度设计要求普遍为“抗震8度”(最高9度),可以抵抗6.5级地震。大量事实证明,建筑物强度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江西九江在5.7级地震中人员伤亡和损失惨重,主要原因是当地建筑物抗震强度只有6度,无法抵御5.7级地震。
据地震专家介绍,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属地震多发地带。目前成都、都江堰、双流等地的建筑物抗震强度多为7度。而数据表明,这些区域地震震中的强度往往会达到9到10度,因此建筑物抗震性能低于实际需要。因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是目前最好的抗震防范措施。
苏幼坡反对城市大规模地建设高层建筑,起码不应该将高层建筑作为民居的主要方式。反对的理由就是高层建筑安全隐患太多。
“有的城市甚至以高层建筑为地标,这太可笑了,一个城市的地标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积累而成的,怎么能以建筑的高度来衡量。我认为高层建筑泛滥化又是一个规划短视行为。在发达国家,高层建筑以办公为主,而我们国家现在是以居住为主,从社区的安全角度来说,高层建筑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
唐山大地震时,每一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1.5万人左右,且室外空间很大。高楼拔地而起后,一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可以达到四五万人,每个人的室外空间被缩小很多。在这种情势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难保证安全。从抗震角度来说,建筑物倒塌的影响范围是其高度的1/2,如果真的发生地震,没有了安全空间的人往哪里逃?
作为一个经历过惨痛经历的城市,唐山市对建筑的质量有更切肤的体会,因此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2008年10月1日,唐山市实施《唐山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其特点有三,并有两个全国首次:一是《办法》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了抗震设防监管是发改、规划、国土、房管、建设和地震等所有项目审批部门的责任,加大了执法力度,增强了部门执法的协调性、联动性;二是汲取汶川大地震经验教训,提出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学校、医院等重要公用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建设工程所在地抗震设防标准予以设计和施工,这在全国是首次;三是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专项验收,不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地震局不予发放合格证书,建设局竣工验收不给予备案,房管局不予发放房产证书。这在全国也是首次。
“这实际上也是唐山地震后教训的总结,也说明了对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唐山市地震局副局长王卫国说。□
陕西:把地上搞结实
“有工程师曾说过:地震不会伤人,伤人的是在地震中倒塌的工程建筑。反过来说,把工程建筑搞好,的确能减轻地震的伤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许祖华
“震前预防比震后救援更人道也更经济。”一位地震专家对本刊记者说,“迅速提高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是实现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地震灾害防御,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刊记者近日就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如何依法加强地震灾害防御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陕西省地震主管部门。
有重点的全面防御
据陕西省地震局副局长刘晨介绍,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其本质就是地球内部长期积累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瞬间释放。“每年约500万次地震,99%以上是人感觉不到的,不到1万次能感觉到,仅有100次左右造成灾害。”
陕西是汶川特大地震波及的重点地区之一,历史上也有大地震的灾害教训,有记载以来,陕西曾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9次。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是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后,陕西省据此结合本省抗震救灾的实际,及时对原有的《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已于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结合陕西实际,进一步对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农村建筑设防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完善。同时,对陕西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的成功做法予以制度化。进一步强化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水平和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民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据介绍,2004年以前,我国防震减灾的战略是局部重点防御,因为国家财力有限,只能抓重点、抓局部。2004年以后,我国确定的战略是有重点的全面防御。由于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不均衡,受人力、财力限制,全面防御还不现实,只能根据震情实际,做好重点防御。
陕西是历史上地震灾害严重的省份,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而就陕西实际情况来说,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整体比较脆弱,受条件限制,目前还无法普遍达到较高的防御标准,因此在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基础上,陕西省也划定一定的重点监视防御区,优先落实各项综合防御措施,实现以有限的投入,取得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效果。
新修订的《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中规定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震害预测,为抗震救灾应急准备提供依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应急处置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制度,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抗震救灾资金,保障抗震救灾需要。
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
“有工程师曾说过:地震不会伤人,伤人的是在地震中倒塌的工程建筑。反过来说,把工程建筑搞好,的确能减轻地震的伤亡。”
刘晨介绍说,汶川特大地震等多次震例表明,因地震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原因。因此,确保建设工程安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增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他说,地震灾害预防应坚持工程性预防措施和非工程性预防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工程性防御的两个基本问题就是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把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
他说:“日本自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后,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基本上避免了过大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日本特别重视抗震设防。”
“惨痛的教训再次警示我们,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必须在今后的城乡建设中,对建筑物进行科学选址、制定科学的抗震设防标准、严格按照设防标准做好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刘晨说。
陕西省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条例中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和其他重要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同时,条例还规定:一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报批时或者工程设计前,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将拟建工程采用的抗震设防要求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对建设工程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纠正意见,并抄送同级有关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应当依法予以纠正。
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
据介绍,1998年陕西泾阳发生4.8级地震,造成一些新建民居裂缝破坏,陕西开始关注农民住房抗震问题。2003年陕西石泉发生4.5级地震,造成震区一批民居倒塌毁坏,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意见,陕西开始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省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达192处。
新修订的《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对农村建筑的抗震设防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新农村民居建设和移民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村民住宅建设以及乡村公共设施、三层以上农村村民住宅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其他村民住宅采用国家和本省有关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进行抗震设防。
“与工程性抗御地震灾害‘硬实力’相对应,公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软实力’。”
刘晨认为,社会公众忧患意识淡薄,防震减灾知识缺乏,应对地震灾害的准备不足仍然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宣传内容、方式和载体,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把这项非工程性防御性的措施做细、做深、做好。
他说,防震减灾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才能实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