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虹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主题是“人与气候”。昨天,市气象局免费向市民开放,近2000位市民走进市气象局,学习科普知识,与“风云变幻”的气象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他们都表示,此行受益匪浅。
“阿姨,这怎么看呀?”望着百叶箱内的温度计和湿度计,小学生杜天幸有些不知所措。“你看,上面这是监测湿度的。”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告诉小天幸,现在,省会的湿度为30%。“下面这两个温度计,一个显示最高温度,另一个显示最低温度。”
见到薛大爷时,他正举着相机,拍摄测酸雨的设备。“我骑了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赶过来的。”60岁的薛大爷说,这次参观,让他增长了许多天气预报幕后的知识,“我把这些拍成照片,回家后让孩子们也学习学习。”
在石家庄市气象台,市民小白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不准呀?”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市气象台台长王丽荣说,首先是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其次,观测网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
此外,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许多物理过程要通过近似、简化处理,才能得到结果,因此必然存在误差。而且,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也会有差异,而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