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0, 2011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吴武壮公祠位于昔日东门小学内,如今破败不堪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皆为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一堵围墙,隔离了历史,阳光下的路人,鲜少知道这里曾是一代名将吴长庆的公祠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阳光从屋顶的漏洞里一泻而下,吴武壮公祠更显萧瑟与破败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吴长庆开挖了朱家山河,使得九省通衢泽被百姓 资料图片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浦口东门的吴武壮公祠,就连牌匾也很难进入路人的视线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位于今韩国首尔的吴武壮公祠保存完好夏冬波供图
浦口东门吴武壮公祠因何而建
吴长庆的孙女吴弱男才情横溢,巾帼不让须眉

  资料图片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吴武壮公祠都废了啊。”近日,市民翁先生给《发现》周刊编辑部打来电话,语气沉重地告诉《发现》记者,在浦口东门镇,有一座吴武壮公祠,不知何因,如今破败不堪。“吴武壮在过去可是个大人物啊,我听说在国外还专门有人给他建了公祠呢!”那么,吴武壮是何人,这座立在南京的公祠是为何而建,如今是怎生模样?此外,他的公祠真的被建到国外去了吗?记者决定前去探访。

  吴武壮公祠隐居“深闺”人不识

  记者实地探访,公祠已破败不堪

  翁先生告诉记者,吴武壮公祠就在昔日的东门小学内。

  作为陌生访客的记者来到了浦口东门,毫无疑问,它是一个民风古朴的小镇,一直在问路的记者深有体会。但遗憾的是,记者一直打听的是东门小学的位置。如果记者问“请问去吴武壮公祠怎么走”,对方总会一副茫然的样子。

  在窄小的巷子里左穿右行了十多分钟后,记者终于来到了已废弃的东门小学门前。东门小学已被高大的围墙团团围住,而吴武壮公祠就在其中。记者问一位当地的少年,你知道吴武壮公祠吗?少年愣了一下,犹豫地说,吴武壮?谁?说完之后,少年就转了个弯,消失了身影。记者抬头,阳光明晃晃地让人虚了眼。围墙顶端上,一棵小树的树冠探出头来,破败的屋檐下,站在数块砖块上的记者终于发现了“吴武壮公祠”五个斑驳的大字。是的,就是这里。

  但是,吴武壮公祠的入口在哪里?按照一位老人的指点,记者绕到后面,看到一座平房,和它后墙上一扇仅有的未被堵上的窗户。记者吃力地爬了进去。穿过凌乱不堪的教室,终于看到了翁先生口中那“破败不堪的吴武壮公祠”。

  公祠长十米宽四米左右,为木制结构,中间为厅,左右两边各为十平米左右的厢房。虽然经过岁月的冲刷,木头上依旧可辨朱红色。檐上的雕刻非常精致,呈粉蓝色。站在厅的正中,满目狼藉,地面上,落叶、树枝、碎石、玻璃、布条、报纸,什么都有。而两侧的厢房玻璃,没有一扇是完整的,有的连窗框都快掉落了,地面也是凌乱不堪。抬头望顶,赫然发现,屋顶竟然有许多漏洞,阳光穿越了它们在厅里留下斑驳的影子。正当记者细细观察祠堂时,脚下一软,低头一看,原来右脚正踩在一个菜包子上。显然,这是路人在外信手扔进围墙里来的。

  公祠的左侧,有一棵有着一百一十多年历史被南京市园林局挂牌401号的女贞树。右侧,则屹立着一棵直径约六十多厘米枝繁叶茂的松树,看来存在时间也不短。虽然正是植树节的日子,但在重重围墙之下,这两棵古树无人问津。

  那么,这位立身破败公祠内并在当地鲜为人知的吴武壮究竟是何人?他的公祠为何修建在南京浦口东门镇呢?

  东门因何修建吴武壮公祠

  吴长庆率部治河除水患获民心

  “吴武壮指的是吴长庆。他是我们安徽庐江人。”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军名将吴长庆》的作者夏冬波告诉记者,“武壮”是吴长庆的谥号。“吴长庆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淮军名将,官至正一品。”据介绍,从1854年到1861年间,吴长庆追随曾国藩,多次带兵打败太平军,之后,吴长庆又追随李鸿章,成为淮军最早成立的庆军统领,并追击剿灭了东、西捻军,清廷赏吴长庆穿黄马褂,并正一品封典。吴长庆病逝后,朝廷准于立功地方,建专祠,谥武壮。

  那南京浦口的东门镇为何给吴长庆修建公祠呢,换句话说,吴长庆在浦口东门镇立下何功呢?

  “南京浦口为吴长庆修建专祠是与他兴修水利、造福民生有关。”夏冬波介绍说。吴长庆驻防江宁期间,江浦即现在的浦口有条河名叫黑水河,年年水患为害。吴长庆熟悉民众疾苦,即建议朝廷疏通下游泉河、玉带河,以根治黑水河水患。后来,朝廷命吴长庆以军力治河。他受命后,多次约同邻近州县的官员去现场观察。开工之后,从勘察到材料筹集,从兵力安排到工具配备,事必躬亲,绝不含糊。他以自己的嫡系部队担任最艰巨的任务——开挖朱家山河,那全是岩石地带啊!为了弥补经费不足,他还倾尽家财,捐献白银二万两。

  朱家山河全长18公里,宽20米,深3米,吴长庆苦战两年后,将工程大部完成。“朱家山河的修建,使得九省通衢,永无淤河之苦。”吴长庆于1884年病逝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于1897年向朝廷奏请,在江浦给吴长庆建专祠,朝廷允准。

  那市民翁先生提到的,朝鲜也有吴武壮公祠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尔也有吴公祠

  吴曾赴朝援救明成皇后

  “那是因为吴长庆率兵平息了朝鲜李熙王朝时的禁军叛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教授告诉记者,1882年,朝鲜禁军发生叛乱。起因是外戚闵谦镐的手下胥吏在分发军士口粮过程有克扣行为,导致军人与胥吏的冲突。闵谦镐下令逮捕五名闹事的军卒,并打算就地正法。一些军人奔赴大院君李昰应处,变乱由此而生。“朝鲜老国王死后,因为没有子嗣,就选中了李熙继位。当时李熙年幼,其父李昰应代理执政。不久,李熙亲政,李昰应仍想揽权。但是,李熙的王妃闵氏即后来的明成皇后很有才能,控制了朝政。”乱军杀死了外戚闵谦镐,进入王宫,杀戮大臣,李昰应软禁了国王李熙,王妃闵氏失踪。李昰应自称“国太公”,总揽国政。

  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清廷接到闵氏辗转送来的求援信,即令吴长庆率兵前往。吴长庆当机立断,先占王宫。当清军入王宫时,李昰应

  正在造兵聚党,扩大事态。吴长庆将其押送天津。第二天吴长庆便击散乱党,迎回王妃,将事态平息。吴长庆驻朝两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深得朝鲜人民爱戴。

  吴长庆去世后,朝鲜人民就为他修建了一座公祠。

  “而此次朝鲜之行,也成就了吴长庆一文一武两助手。这武指的是袁世凯,文便是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浙大李教授说。

  此话又从何说起呢?

  袁世凯赴朝平叛崭露头角

  吴长庆重用举贤成其政治贵人

  “可以这么说,没有吴长庆就没有后来的袁世凯。”李教授告诉记者,1869年,10岁的袁世凯随同养父即叔父袁保庆在南京生活,同在南京的吴长庆与袁保庆私交甚好,因此也挺喜欢袁世凯。根据吴长庆的孙女吴弱男的回忆,吴长庆在外人面前直呼袁世凯为义子,并居住在吴家多年。1881年,22岁的袁世凯投奔到吴长庆麾下。

  1882年朝鲜禁军叛乱,吴长庆率军队奔赴朝鲜,袁世凯随军前往,职务为“前敌营务处”。

  大清舰队抵达朝鲜的马山浦军港,吴长庆命令迅速登岸。有一位营官称军士大多数晕船,容休息一下再行登岸。雷厉风行的吴长庆闻言大怒,立即解除该营官职务,命令袁世凯代理。袁世凯果然干练,率队登岸,两小时内在岸上完成整队。吴长庆当众夸奖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平叛过程中,袁世凯作为代理营官奋不顾身,在平叛中立下了大功。复位的朝鲜国王李熙甚至为他立了生祠,在宫中“岁时瞻拜”。清政府也给予袁世凯破格的奖赏,给予同知(正五品)职务,并赏给顶戴花翎。从七品变为正五品,连升四级,成为军中明日之星。

  1884年,中法在越南问题上发生冲突,三月份,吴长庆奉命回国内驻防,留下三个营的兵力驻守在汉城。吴长庆认为袁世凯可托以重任,保奏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袁世凯因此有了初步的实权,并被李鸿章看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李教授说。

  张謇系吴长庆幕任文书

  首尔吴公祠里被列为首列幕宾

  “张謇到南京是为了投奔原通州即今南通的知州孙云锦的,吴长庆得知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揽为自己的幕任文书。”陕西师大的张翰林教授告诉记者,吴长庆赴朝时,张謇也跟随其左右。张绪武在《我的祖父张謇》一书中提到,民国时黄炎培先生曾提及朝鲜在汉城建吴武壮公祠,祠内设去思碑,以纪念吴长庆协助朝鲜平定内乱的功绩,并附随征将士宾吏题名,首列幕宾即为‘优贡江苏通州张謇’。”

  由于吴长庆“功高盖主”,李鸿章就趁其回国述职时,将庆军改令马建忠统率,又借故将吴长庆调离,以削弱其兵权。当吴长庆受到打击和排挤时,袁世凯见风使舵,极力讨好李鸿章。张謇见袁世凯恩将仇报,落井下石,十分气愤,中断了与袁世凯的往来。

  1884年,张謇得知吴长庆病重的消息,立即赶往探望。吴长庆于该年闰五月二十一日去世。张謇彻夜拟哀启,作祭文,亲自料理丧事,处理好军中善后各事后才离开。而袁世凯据说连脸都没有露一下。

  链接

  吴武壮公祠今分布何处

  吴长庆病逝后,清廷予谥“武壮”,准予可在其立功的地方,建立专祠。“后来,分别在吴长庆立功地朝鲜汉城(今首尔),浙江嘉兴、山东登州、安徽庐江、江苏江浦(今浦口)、河南内黄等六地建立了公祠。”夏冬波说。

  吴长庆后人亦是人杰

  “吴长庆的儿子吴保初,与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被誉为清末四公子。”夏冬波告诉记者,吴保初性格耿直,卓尔不群,文采斐然。虽与袁世凯有兄弟之情,但通晓大义。袁世凯位极人臣,劝吴保初入京,许诺每月酬金千元,吴保初作诗“丈夫饿死寻常事,何必千金卖自由”表明态度。

  吴保初有两女吴弱男、吴亚男,她们同秋瑾、何香凝为同盟会最早的四位女会员。特别是吴弱男,曾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与名士章士钊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