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3, 2010

三峡工程通过洪水考验:防洪作用巨大缓解汛情

  《瞭望》文章:洪水考验下的三峡工程

  “防洪作用巨大,但也不能包打天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汤耀国吴植杨希伟张桂林

  实习生王迪

  十年前,水利专家陆钦侃等53人上书中央高层,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提出三峡工程在175米蓄水前应经历一次大洪水的考验。

  两度175米试验性蓄水之后,今年3月,原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对本刊记者表示,“我倒是希望来场大洪水来检验一下。”

  考验终于来到。7月2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达到7万立方米/秒,峰值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高位,超过三峡成库前的1998年洪水。

  经大坝拦截,出库流量减为4万立方米/秒。浑浊的水柱从9个泄洪深孔喷涌而出,坝下激起漫天水雾。

  坝区,数千名游客专程前来观看泄洪壮景。大坝下游,居民也泰然处之。宜昌、荆州等地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记忆中,以前一到夏天,总要上堤防汛,若有大洪水,分蓄洪区里的人还要担心分洪、转移。

  国务院三峡办技术与装备司副司长周宪政对本刊记者说,此次洪水,还算不上一次大考,“7万立方米每秒而已,不到二十年一遇。按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洪水再大点也不用担心。”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截至7月23日,三峡大坝已在今年汛期累计拦蓄洪水约120亿立方米。经历多年利弊之争后,在主事者看来,此次防洪正是三峡工程大显其利的表现机会。

  然而,洪水中仍然有“口水”。

  “汛期泄洪”

  三峡集团是三峡工程的业主,但并非完整意义上的“主人”,尤其在汛期。

  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局长张曙光向本刊介绍,正常情况下,当洪水小于25000立方米/秒时,由三峡集团负责调度;当洪水在25000~56700立方米/秒时,由长江防总负责调度;当洪水大于56700立方米/秒时,由国家防总负责调度。特殊情况下,上级防总可以直接调度。

  6月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已历三次集中强降雨阶段。从6月19日到7月22日,长江防总连续向三峡集团发出15道调度令,指挥其控泄拦洪。

  7月1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高达36000立方米/秒。除26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满负荷发电泄水外,三个泄洪深孔泄洪也先后开启,是为今年汛期首次开闸泄洪。此后两天多,下泄流量控制在32000立方米/秒以内,部分洪水被拦蓄,坝前水位有所抬升。

  时值长江中下游遭遇暴雨袭击,干流多个站点水位继续上涨。于是,不少民间专家、网民质疑:长江下游汛情告急之际,三峡大坝却为何不断向下游泄洪?

  鉴于三峡防洪库容还剩下大半,有不少中下游百姓还希望,三峡大坝能多拦蓄一些洪水。

  周宪政解释,三峡水库汛期的防洪库容有221.5亿立方米,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挥防洪作用。一是拦洪,拦蓄超过下游安全泄量的洪水,确保下游河道行洪安全;二是削峰,在下游防汛形势紧张时,削减上游来的大洪峰,减少水库出库流量并均匀下泄,缓解下游的防洪压力;三是错峰,防止上游洪峰与下游洪峰相遭遇,减少下游的防洪压力。一旦下游防汛形势好转,则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出库流量,降低水库水位,腾出库容应对上游可能发生的大洪水。

  张曙光说:“不到危险的时刻,我们不能把底牌亮出去,子弹不能一梭子打完。”

  7月20日,三峡下泄流量达40000立方米/秒。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蔡其华对本刊记者表示,此泄量并不大,下泄之后,沙市、武汉江段俱在警戒水位以下。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的调蓄作用,此次洪水将使长江干流宜昌以下河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部分河段的防洪形势将极为严峻。”蔡其华说。

  水利部副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刘宁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夏洪水发生以后,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批示,要合理地、科学地调度三峡等水利工程,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和库、湖、塘这几个方面的水情,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据此,刘宁所介绍的三峡工程现行调度方式是:当入库流量小于50000立方米/秒的时候,控泄34000立方米/秒;当大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时候,控泄40000立方米/秒。一方面控制荆江大堤沙市河段水位不超警,另一方面即使拦蓄了洪水,也不至于顶托而影响上游嘉陵江的行洪,以尽可能减少重庆市受淹的范围。

  “巨大”与“有限”

  在“汛期泄洪”的质疑声中,有不少论者在互联网上称:此举印证了已故水利专家黄万里的“逆调节”说法,即汛期泄洪,枯水期蓄水,“防洪功能形同虚设”。

  本刊记者查找黄万里有关三峡工程的重要文稿,并未见到“逆调节”以及导致“防洪功能形同虚设”之说。

  黄万里反对三峡建坝的主要理由是砾卵石淤积问题。对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他在一次上书中称:“三峡水库对于长江中游防洪虽有帮助,但作用不大。”

  周宪政介绍,三峡水库的运行方式是从黄河三门峡工程中总结出的“蓄清排浑”经验,水丰沙多的汛期“排浑”,汛末或汛后“蓄清”,枯水期补水。

  “排浑”不仅可起到排沙效果,汛前将水位降至145米左右的汛限水位,也正是以备防洪之需。汛限水位与正常蓄水位175米之间有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到底几何,在本次度汛期间引起争议。

  近日,诸多网站转载一篇题为“三峡大坝,到底可以抵挡几年一遇的洪水?”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几则新闻,标题分别是:2003年新闻“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2007年新闻“‘三峡’将全面发挥防洪功能可抵御千年一遇洪水”,2008年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10年新闻“长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另有一幅截图将前述四条新闻连在一起,有评论讥之,“三峡折旧速度,一年不如一年。”

  看到前述文章后,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感到很奇怪,他说:“作为专业人员,从三峡开始争论那一天起就知道三峡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确,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把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配合分洪措施,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至于‘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是指大坝本身的安全性。”

  张博庭是位屡屡与“反坝人士”打笔仗乃至上法庭的“挺坝人士”。他对本刊记者表示,出现前述非议的原因,有误解,也有误导。他用“歪风”来形容“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一直是欺人之谈”的说法。

  长江水文局局长王俊教授对本刊介绍,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范围,主要是保护中游的荆江河段,对城陵矶地区亦有辅助性作用,另外还可延缓洞庭湖的淤积,提高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等。

  在上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论证期间,有关防洪功能的论战要害并不在于上述作用本身的是非。大体而言,一方认为上述作用巨大,三峡工程不可替代;一方认为上述作用有限,有替代方案或其他优先方案。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另有一些基本局限在学术圈内的分歧,如221.5亿立方米实为静库容,真正调蓄洪水时的动库容会有一些变化,具体为多少尚无定论,与库区河道地形、入库洪水等多个因素有关。周宪政介绍,设计方在初步设计时即已考虑动库容,并经复核认为,动库容与静库容的差异,并不在质的方面影响三峡工程防洪功能和长江防洪安全。

  据他介绍,221.5亿立方米的静库容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目前,145米的汛限水位可视情上浮1.5米、下降0.1米。175米的最高蓄水位也可在极端洪水情况下打破,超蓄至180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