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以“疯狂的黄龙玉”为题,报道了云南龙陵县黄龙玉价格暴涨的消息。
报道称,几年前几十块钱能买一卡车,现在一公斤就要几万块钱。一个三轮车夫,用300元起家炒黄龙玉,仅仅5年的时间就成了千万富翁。
由于黄龙玉身价暴涨,去年年底,龙陵县成立了黄龙玉公盘交易中心。所谓公盘交易,也就是采取公开竞标、拍卖的方式来交易玉料原石。有些黄龙玉原石的身价,几年间已经暴涨了数千倍,甚至上万倍。
报道还称,从几十块钱一卡车的石头,到几十、上百万的金疙瘩,黄龙玉价格的疯狂,也让当地开挖黄龙玉的行为更加疯狂。当地村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家村头、河边和田里的石头,竟然如此值钱,于是能捡的就捡回家,捡完了就往地下挖。龙陵县苏帕河流域可见一场场火爆挖河、挖地运动后的惨状。
在很多人还不了解黄龙玉的时候,这种新玉石就凭借暴涨的价格,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但是,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果真如央视报道那样“疯狂”吗?
那么,云南黄龙玉又是谁最先发现的?其爆炸性发展的历程如何?本报今日为您全解密。
疯狂石头
黄龙玉的面世,首先得感谢广西人。
2001年,云南保山龙陵县苏帕河上,几座梯级电站面临建设,工人们要先将河水放干,然后再修筑堤坝。这些来自广西的工人在河道中发现了众多黄蜡石(在未正式定名之前,黄龙玉一直叫黄蜡石),敲开表皮,里面的“肉质”晶莹剔透,一些商人于是将这种石头当成奇石收藏,并带到广西、广东等地,当做广西蜡石或广东蜡石出售。
黄龙玉从石头变成玉,与德宏商人慧眼识宝密不可分。
2004年3月,德宏芒市的一位商人,收了3块黄蜡石。这位经营翡翠的商人觉得其中一块“肉质”非常好,于是请人加工成一只手镯。这只手镯,后来被人以800元的价格买走,创造了一个黄蜡石能做成首饰并高价出售的奇迹。
2004年下半年,芒市出现了“三剑客”——邵文、沈志祥、雷启云。他们3人合股,采购了大量黄龙玉毛料,除了卖石头,还将其中一些加工成貔貅等把玩件或摆件。
黄龙玉被市场所接受,缘于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和当地政府的推动。
2005年,随着数十人的加入,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在芒市举办第一次石展,有相当数量的黄龙玉参展,其中包括原石、抛光打磨件,却未得到人们的认可。
2006年,昆明举办“第7届中国赏石暨国际赏石展”,德宏州观赏石协会组团参展,黄龙玉成品、料石,占了七八个摊位,轰动了昆明,黄龙玉也夺得了2个金奖。
2007年,昆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四川人进军黄龙玉领域,石界由此公认黄蜡石为黄龙玉。此前,黄龙玉有多个名称:龙皇玉、黄龙玉、黑山玉等,德宏州观赏石协会首先在内部统一了黄龙玉这一名称,得到了云南省观赏石协会的认可。
2007年10月,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组织了省内外15名珠宝玉石专家、地质专家,通过考察矿山、研究地质结构及矿物成分,鉴赏各种黄龙玉饰品,充分讨论并评审通过了《黄龙玉分级》云南省地方标准,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外,还成立了云南省龙陵黄龙玉珠宝饰品检验站,为黄龙玉的评估、鉴定、分级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黄龙玉价格从低到高,是越来越多的人追捧的自然发展结果。
2008年,省观赏石协会的刘涛、葛宝荣、张家志等人编著的第一本关于黄龙玉的书籍《云南珍宝——黄蜡石、黄龙玉》面世。黄龙玉也走到向昆明、深圳、广西等地参展。
2009年,3位石友编著的第二本书籍《国家宝藏黄龙玉》面世。寻宝节目走进芒市,黄龙玉雕件《清明上河图》当选为芒市民间国宝。
2010年,由德宏观赏石协会的官德镔编著的第三本书籍《中国黄龙玉》出版发行,该书对黄龙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阐述,成为鉴别和欣赏黄龙玉的工具书。5月,黄龙玉走进上海世博会,在云南馆向全世界展示;7月,由德宏、保山组织的参展团参加在昆明举办的泛亚石博会,芒市参展团销售总额为5053.5万元,其中黄龙玉的销售额为4732.5万元。
至此,黄龙玉完成了化蝶过程,成为各地人们热捧的玉石之一,价格也一路攀升。
2004年 黄蜡石首次做成手镯出售
49岁的徐卫斌没有想到,因为他无意之间“吃了一次螃蟹”,致使黄蜡石逐步化身黄龙玉。
徐卫斌仅仅是将一块价值10元的黄蜡石做成了手镯,从而使人们意识到,原来黄蜡石跟其他玉石一样,也可以成为首饰、挂件或摆件。而这一次,没想到使黄蜡石后来逐渐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黄龙玉,随着追逐它的人越来越多,身价也猛增。
黄龙玉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2001-2004年期间,广西人前来龙陵县小黑山采购奇石,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一大车一大车地拉走。
这景象,使仅隔20多公里的芒市玉石商人产生了疑问。
2004年3月,龙陵县象达村的一名村民,拿了3块黄蜡石到芒市花鸟市场兜售,做奇石的商人都没有重视。
村民逛到当时还在做翡翠和奇石生意的一家商铺门前,老板徐卫斌仔细看了看这3块石头,决定买下。“因为太便宜了,3块石头才30元。”8月4日下午,徐卫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他本来就是做奇石生意的,觉得这3块石头成色较好,因此买了下来。
这3块石头中的一块,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属于质地非常好的玉石。
那时候,芒市还没有加工玉石的作坊,任何珠宝都必须送到瑞丽去请人加工。一个多月后,徐卫斌前往瑞丽,也带去了其中那块质地非常好的石头,他要尝试着用这块石头做件饰品。
加工翡翠的工匠,一眼就认出了这块石头是黄蜡石,认为没有加工成饰品的必要。“那时候,这种石料仅作为奇石观赏。而且,价格也非常低廉。”徐卫斌回忆说,加工费要25元,是当时加工一只翡翠手镯的价格。
徐卫斌并没有因为这块石头的身价低以及旁人认为“不值得”而放弃。他坚持要做一只手镯。经切割、抛光,打磨,一只黄橙橙的手镯,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在惊叹它的鲜艳色彩时,并没有想到,此举将为黄蜡石变成黄龙玉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因为,它是史上第一只黄龙玉手镯。
不久后,这只手镯以8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
2006年 黄龙玉就制造了首个价格高峰
芒市、瑞丽珠宝界沸腾了,徐卫斌将黄蜡石做成手镯卖了出去的消息很快传开。玉石商人、工人、农民、小贩都知道了:黄蜡石除了能作为观赏石,原来还可以成为饰品。
“那时候,人们以为黄龙玉只能做手镯。因为原材料价格低,做手镯的加工费也低,因此很快有了市场。”徐卫斌说,当地卖核桃的、卖青菜的小贩,纷纷腾空了箩筐里的农产品,赶到小黑山买来黄蜡石,并做成手镯投放到市场上。于是,芒市、瑞丽的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黄蜡石手镯。
2006年,黄龙玉的第一个价格高峰期来临,原本产石头的山上,已经很难寻觅更多的石头。当初在山上卖石头的老百姓,纷纷拥到芒市,要从当时购买得多的商人手中,将石头返购回去。原本值10元的石头,攀升到了100元;原本值1000元的石头,卖到了1万元;原本值1万元的石头,攀升到了数万元甚至10余万元。
而那一只改变黄蜡石命运的手镯,如今已不知去向,人们尝试着寻找最初买走它的人,却一直未曾寻到。“如果现在能找到,我愿意出5000元以上的价格回购。”徐卫斌说。
2010年 商铺镇店之宝动辄价值数百万
如今,徐卫斌还在经营着翡翠、树化玉、黄龙玉等,其铺面设在芒市华丰市场。这幢商住楼里,摆着无数价值不菲的珍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