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接到一些公关公司的‘问候电话’,寒暄一番后,结尾永远是‘如果策划负面报道,可千万别点某厂家名称’的嘱咐。”林小姐是一位杂志社记者,她说,“尤其是跑商业、汽车行业的记者,几乎每个人都能接到类似的电话。”
随着今年3·15来临,为避免厂商负面新闻出炉,各大公关公司频繁出“灭火招”。在公关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说:“这段时间,新闻监测尤其严格,即使是周末也要在家看网站、逛论坛,一旦发现负面消息及时汇报请示,启动应对办法。”
每天至少给媒体打十个电话
“这段时间,我每天都给至少十家媒体打电话,逐个询问3·15的报道需求。”马先生在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关公司负责汽车领域的策划,他说,“由于往日业缘关系处得不错,很多家媒体都提前给我吃了‘定心丸’,负面报道中没有提及我负责的客户名称。”
对于业缘关系的维护,马先生也说得头头是道。“经常问候、一起聚餐、逢年过节送点小礼品……只有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才能确保关键时候有人帮你扛住事儿。虽然行业内部没有明文规定,但各个公关公司都心照不宣地这么做。”
邮箱里每天都有“灭火”邀请
“一家太阳能厂家的负面消息刚出现,这家工厂邀请记者去厂区参观,并现场解释了事故原因。”在媒体工作的王小姐说,“现在的公关公司越来越主动,负面新闻见报上网后,并不是像以前一样一味地想‘捂’,而是第一时间将解释稿件和澄清稿件打包传给大家。”
“最近,关于‘灭火’的邀请频繁出现,邮箱里至少有十多封了,我一般都不打开直接删除。”王小姐介绍,有的企业遇到比较敏感的时期,会提前打着“考察调研”的名号,带着业内媒体人去国内外旅游,同时提供其他地区出现的情况和解决办法,用“兑水”的办法,稀释负面报道,转移公众相对集中的视线。
商家打折很少提3·15
与其他节日相比,商家对于3·15的态度比较冷淡,虽然大部分商场都有促销,却很少打出打假的旗号。
“连不太热门的父亲节都会做促销,没想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却没有大活动。”市民赵小姐本打算趁着周末,去商店逛逛,没想到大门口并没有预期的横幅广告,“新世界、银座、国瑞城,这些地方我都去了,虽然也有打折活动,但都没有跟3·15沾边的。可能是怕一提3·15,消费者都会较起真儿来。”
部分家具厂商虽借打假东风,推出折扣季,但也多是挂在嘴上的广告。在位于玉泉营桥附近东方家园的家装市场,关于“3·15促销”的字样难觅,但一位商家却拿3·15打起广告:“后天就是3·15了,打折也是我们品牌商品进一步让利给消费者的销售策略。这款新进的床能便宜200元左右。”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打折也算是一种“见缝插针”式的销售策略。不过,消费者在购买时需注意看清商品质量,认清商家是否属于先提价后折扣的虚假打折行为,切实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实习生解亚美 记者贾晓燕 刘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