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世博文化“溢出效应”凸显

  □晚报见习记者 曾索狄 报道

  随着上海世博会走进后半程,众多在世博园内大放异彩的文艺演出在世博园外也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无论是在世博园内,还是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这些演出都持续地散发魅力,为沪上乃至全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新思路,世博会的“溢出效应”也由此凸显。

  世博后精彩演出将继续

  自五月世博会开幕以来,大批园内的精彩节目走出社会,在上海社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继续演出,世博会成了众多文艺演出活动沟通世界的一座桥梁。其中,专为上海世博会量身打造的舞台秀《CHA》不仅在园内演出备受欢迎,也很快迈出国门,赴日进行巡演,在日本的15场演出更是获得了近3万人的观众。而如主题秀《城市之窗》等世博定制剧目也都在寻求走向海外的机会。

  如美国知名舞蹈团“舞动美国”以及“芝麻街”等知名儿童教育品牌,都曾走进新天地社区进行文化宣传。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德国汉堡乐团、芬兰《呣咪海岛历险记》、日本《优人神鼓》等参展国团体或节目更计划在世博会演出后,继续赴长三角等全国各地演出。而印度、沙特、柬埔寨等传统歌舞表演团体,日本濑户贝九合唱团和日本“CoFesta in Shanghai”系列文化活动则已经计划参加2011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和“休闲博览会”的演出,韩国“黑鼓艺术团”更是获邀参加“中国世界石油大会”专场演出。

  世博首演助力名家名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海内外名家名团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全球巡演的首站,或是首次中国之行献给世博会。

  据世博局活动部方面透露,首演节目多正是本届世博会文艺演出的一大特点。各国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来自法国、捷克、西班牙、英国和德国等许多国家的艺术团体都为上海世博会的演出专门创作节目。从著名音乐人谭盾全新改编和创作的 《武侠三部曲》,到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与上海芭蕾舞团联手创作的芭蕾舞剧 《爱有多重》,世博园内的观众不仅看到了海内外的顶级演出,而且很可能是全世界粉丝之中最早“尝鲜”的。同时,部分未能赶上“世博班车”的演出也选择在世博会期间来沪,如与世博会失之交臂的日本顶级团体SMAP,就将于10月在上海献上他们的海外首演。

  不仅如此,许多国家的知名团队,为了世博会甚至不顾所谓 “出场费”,分文不收也要献演世博。在他们眼中,在世博会献上自己的中国处子秀,不仅提升了演出本身的“含金量”,也为进一步走进中国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八月末唱响浦西城市广场的西班牙的顶级摇滚乐队Fito & Fitipaldis就是这样的例子,在西班牙本国开办巡回演唱会时几乎是一票难求的Fito& Fitipaldis,在接到西班牙馆的邀约后就爽快应约,将其首次亚洲之行献给了上海世博会。

  创新节目推动文化产业

  世博园内的节目在大放异彩的同时,甚至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填补了某些领域的空白。其中,本届世博会专门推出的排队等候类节目就是世博会历史上一大创举。这一类节目形式在国外已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产业,但在国内却比较稀缺,包括彩绘、运动、舞蹈等创意表演几乎非常罕见。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在一般国人的理解中,演出就一定要有舞台、音响和灯光等一系列设备,可实际上,解放前很多老艺人们都是当街就演的 “街头艺术家”。因此,此次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广场艺术节”以及旗下总计3000余场街头艺术表演,无疑是让国内的街头表演家找回了自己的传统,这对未来街头表演在国内各大城市的推广很有裨益。

  世博园内也涌现出了大批具有创新理念的节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理念上的思考,可谓是产业创新的先行者。比如在省区市活动周上,汇聚了百老汇音乐剧专家与内蒙古非遗 “呼麦”传人的音乐剧 《心之恋》,以及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云南民族服装秀等,都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