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沪海葬20年八成公众仍未认同 或试点保存DNA载体

  

沪海葬20年八成公众仍未认同或试点保存DNA载体

  上海纪念举行骨灰撒海二十周年。 新民网记者李欣 现场回传

  【新民网·独家报道】随着本市市民对海葬的认同感逐步增强,今后,含有海葬人士DNA的头发等载体或将被保存,以制作“人生小电影”、搭建虚拟碑等构建的虚拟祭奠平台也将逐步完善,这是新民网记者12月12日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的信息。

  据了解,从1991年起举行第一次骨灰撒海仪式至今,海葬在本市施行已有20年。数据显示,市民对海葬的“认同感”亦逐步增强:海葬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从最初占死亡人口不到0.2%上升至1.5%;20年来共举办162次骨灰撒海活动,完成21196万份骨灰撒海。

  新民网记者同时了解到,尽管认同感增强,但受传统观念影响,仍有80%以上的上海市民首选“入土为安”的葬式,对日后家属无以寄托哀思的担忧,成为不少市民对海葬的主要顾虑。

  据此,民政部门透露,今后将逐步改进海葬模式,更加重视保存海葬人士的生命要素。

  记者了解到,目前,民政部门正在探索微量骨灰保存服务,即将原有的保存全部骨灰到保存微量骨灰、大部分撒海的渐次推进方式,使公众存留可以接受的精神寄托载体;同时,在微量保存骨灰外,对具有逝者生命特质的内含DNA头发一类的载体也予以保存。

  此外,民政部门还透露,将利用网络平台,以为海葬人士制作“人生小电影”、搭建虚拟碑等形式,构建虚拟祭奠平台。(新民网记者 李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