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车私用的举措已出台不少,比如2003年前后各地纷纷推出的“卖公车、发补贴”等,但却每每变形走味,演化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矫情戏码。症结何在呢?不是智慧不够,而是诚意不足,以及未触及根本造成的动力匮乏。这种游离于公众监督视线之外的“自我治理”式改革,最终只能沦为一地鸡毛。
不祛除特权,公车改革只能蹒跚而行 12月7日 汉网 马骝山
汉网一评
拿给领导颁发“车补”来说,公车犹在,福利直接变现,车改就成了赎买。当“存”而不“封”、公车再度驶至跟前,领导“车辚辚,马萧萧,官人钱囊缠在腰”后,遂得以继续潇洒坐乘,一溜烟而去。
不难看出,公车改革至今尚停留于隔靴搔痒阶段。对此,笔者以为,操控者不能寄望于走改良之路,修修补补,而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技巧问题,而是一个全局层面上的政治问题,症在“特权”二字。因为就每个单位用车的具体情境来说,公车私用的肆虐,除了与“好面子,讲排场”有关,更因附着在车轮上的经济利益,比如虚开的油费、维修费等均可以通过报销牟取差价。换言之,时下所谓的“公车”,实则已成为一个损公肥私的“转运站”,除非连根剔除特权在这一领域生长和养息的可能性,别无他法。
要使公车改革疾行、速效,一要正本清源,树立“公车必须姓公”的至高理念,从高层官员开刀,杜绝官员配备专车和专门“抬轿人”,完全根据实际需要来统一调配使用公车;二是要毫不迟疑地吸取那些发达国家“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且仅限于执行公务”等先进做法,而切莫以“国情不同”论来延缓改革;三是让公车使用置于老百姓的眼睛之下,一旦出现婚嫁、接送官员孩子上学等情况,就会诉诸党纪国法的严惩。
现代快报再评
公车耗费虽然巨大,但反正有包括我在内的纳税人供养,而且源源不断。对公款消费早已麻木了的我,一点都不奇怪公车特权,但我却奇怪,1994年就有了国务院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16年下来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支出年年递增。16年是个什么概念,连同上述23年依然无法兑现的官员财产申报,我想我有权利质疑,相关部门是否具有自我改革的诚意和能力?16年治不好一辆车,这是事实。然而,一车不治,又何以善治天下(恕我用一些权力者近来喜用的善治这个词)。生活在本土的经验告诉我,这个车,谁都治不好,文件再多也没用。我也揩过公车的油,我看不出任何一个公车私用者会有任何一点心理负担。这本来就是权力的待遇,问题是,为官原是一种职业,但我们把它变成了特权的待遇,所以公车改革只能嘴上说说。真正能做到的也有,比如,不断提高我等公民的税负——报上不是宣称“税收新政”,又要开辟新的税种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