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俞陶然 报道
新西兰南岛4日凌晨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但迄今没有传出人员死亡的消息。今天上午,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抗震工程博士韦晓。他表示,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新西兰国民防灾抗震意识强,该国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安全监管体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很值得我国借鉴。“近50年来,级别相同的地震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要比发达国家高20倍以上。 ”韦晓说。
零死亡归功隔震技术先进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平均每年发生大小地震近3000次。韦晓告诉记者,50年前,如地震级别相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人数是差不多的。然而近50年来,由于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安全,在防震减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级别相同的地震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要比发达国家高20倍以上。
这次新西兰夜间地震出现零死亡,其原因是新西兰的建筑的结构形式适合抵御地震灾害,建筑抗震的监管体制很完善。
韦晓表示,我国的抗震设施普及程度与新西兰有较大差距,在汶川大地震中,大量结构笨重、抗震能力弱的建筑出现了结构性坍塌。震后,我们认识到了推广轻型木结构建筑,以及在建筑上安装结构隔震减震装置的重要性。
加强立法严把建筑质量关
韦晓告诉记者,除了技术问题,建筑抗震的监管体制也很重要。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
韦晓指出,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每个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应 “覆盖”当地建筑,在抗震设计和施工方面,各地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
市地震局酝酿调查防灾意识
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所有公民人手一套。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该国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如何应对地震。
韦晓透露,上海市地震局正在酝酿做一项针对上海市民的调查,全面掌握上海市民的抗震防灾意识水平,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和演练做好准备。我们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提高他们在地震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汶川地震后,我们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校舍安全隐患和开展加固工作。这些举措,有助于使我国在未来也出现大地震后低伤亡的情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