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中国将在西部强化兴修水利以便远离灾害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 杨三军 李松

  今年春夏间,西南五省区遭受百年不遇大旱,2000万人受灾;旱灾缓解不久,局部又遭暴雨洪涝袭击。

  被誉为“千河之省”的四川省,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十分普遍,而且农民群众还饱受缺水与水患频发双重困扰:降雨少了是旱灾,庄稼减产;暴雨来了,又容易发生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四川自古便有治水的传统。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却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之一。它驯服为患多年的岷江水,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太少了!”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冷刚说。西部大开发实施以前,四川的水利工程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靠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的,限于技术经济条件,普遍存在标准偏低、设计不合理、配套不全等问题。

  “落后的水利基础设施导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30%的合理利用程度;骨干工程少,调控能力差,全省大中型水库只有110座,占已成水库的1.6%,水库总库容仅占水资源总量的4%。”他说。

  放眼整个西部地区,水利部的专家说,目前中国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用水方式比较粗放、民生水利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利设施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惠洞灌区,50年前竣工时灌溉能力为1万亩,但近年来缩减了七成。当地水稻尚能勉强种植,秋冬菜就没法维持,导致农民每年每亩减收3000元。

  在重庆武隆县中鱼村,曾在1972年引乌江支流老盘河水建成“洪江大堰”,到20世纪90年代还有2000多亩水田,占耕地1/3左右。但此后,“洪江大堰”供水渠道堵塞,无人管护,也没钱维修,最终被荒弃,2000多亩在旱时可以作为饮用水源的水田也成了旱地,失去了功效。

  “西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重庆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处长何胜说。在西南地区,一个中型水库直接工程建设投入约为4亿元,按目前国家和地方的投资估算,每年仅能建设7—10个中型水库,每省(区、市)平均不足2个。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水利建设主要分为中央、地方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国家下达的很多水利工程都需要地方提供配套资金,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大型灌区不少水利工程时建时停,一些中小型工程则因为资金跟不上根本无法实施。

  “水利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敲响了警钟,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水利工程,把水资源节约保护放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尽快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受制于水的局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说。

  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4%,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而且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裸岩以及水土流失面积约90%都集中于此。尤其是西南地区,高原山地多,土层薄,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繁,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过去10年,国家水利建设投资1452亿元,占同期水利建设总投资的40%,除了大型的控制性枢纽外,还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等工程,西部水利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

  但是,西部水利建设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而且不仅要保障生产需要、还要发挥防灾作用,承担更多的民生责任。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未来10年,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水利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

  按照水利部的规划,今后西南地区将加快亭子口、黔中枢纽、西南中型水库等在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新建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枢纽性控制工程争取早日开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有序开发,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据悉,未来几年,中国将更加重视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工程。到2013年西部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特别是加强田头水柜、集雨水窖等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解决西部边远地区无电、缺电问题。(参与采写记者:曹霁阳、李斌、曹妍 张承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