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7, 2011

日本核辐射引发我国抢盐始末:心理

  自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后,恐惧、抢盐直到退盐等一系列反应引发了一场心理“核爆”,出现在与日本相距上千公里的中国。

  “恐惧是合理的,抢盐是百姓寻求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虽然很多人是盲从。”北京回龙观医院从事灾后心理应激干预的赵丞智副主任医师说。而恐惧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面对谣言只有了解真相,才能彻底消灭对于事件的恐惧感。

  当百姓看到货架上摆满食盐,当专家在媒体上普及核辐射常识后,“谣盐”会不攻自破。

  ●“谣盐”反思

  疯抢 缘于恐惧

  面对灾难,当人类的认知能力发挥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幻想,包括这种核污染可能会扩散、可能危害到我或我的家人的幻想,将恐惧一点点放大。

  想象中的恐惧,与现实中日本地震、核电站事故的灾难相结合,于是恐惧就变得更加强烈。

  其实,不管有没有大灾难发生,人对死亡的恐惧都是存在的,而灾害又加重生命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恐惧,它永远是生命的本质。

  针对这次日本地震在国内引发的抢盐事件,准确公开环境监测信息,才是缓解百姓对于核辐射恐惧的最好办法。

  ●第一波——抢的是碘

  一条关于盐的短信——

  “碘盐、海带、碘酒能防辐射,某地的超市里已经没盐了,赶紧去买一些……”

  便宜易得  碘盐站到防辐一线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当日本大地震后爆出福岛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出现核泄漏、核辐射时,大陆各地接连爆发了老百姓抢盐防辐射风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专家(以下简称Z):是恐惧心理造成的。核泄漏的地点就在距离我国并不遥远的日本,是因为地震这一现实造成的,而核泄漏后的污染扩散方向、扩散范围又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

  FW:这种心理正常吗?

  Z:应该说,老百姓出现一定的恐惧心理是合情合理的。

  FW:以碘盐为首的含碘物为什么成了疯抢的对象?

  Z:在福岛核电站刚刚发生爆炸后,电视里就播出了美国某些地区碘片脱销的新闻。美国人为了防辐射购买碘片,这样的新闻对于对核辐射、核医学不太了解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种启发。

  由碘片可以防辐射产生联想,觉得一切含碘物质都应该有防辐射的作用,于是目光投向了海带、碘片、碘酒等含碘物质,而碘盐价格便宜、购买方便,是最好实现的。

  ●第二波——抢的是盐

  一则关于盐的笑话——

  “在路上看到无数人在抢购食盐,一婆婆却十分镇静根本不为所动,众人奇怪,问其原因,答曰:我非典时买的盐还没吃完呢!”

  危机未除  盐就是一种保障

  FW:抢盐风潮发生后,包括本报在内的很多媒体,第一时间即开始辟谣,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碘盐不能防辐射”的帖子,但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不为所动,坚持排队去买盐?

  Z:当发现碘盐被众多的人疯抢,而超市货架上的盐渐渐被搬空时,很多人的心理会随着这一现象发生改变。核泄漏事件的危害在当时乃至现在都仍具有不确定性,老百姓只能依靠自己的想法来对这一事件进行判断。

  FW: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Z: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心理。虽然媒体在辟谣,但不信的人还会接着去抢,看到别人在抢,很多人都会先抢回来再说。即使不能防辐射,千万别弄得盐都被别人抢光了,自己买不到。

  FW:盐抢回来了,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Z:通过抢盐这一行为,实际上,是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在危机没有解除前,觉得自己有了保障。

  就像那则“非典时买的盐还没吃完”的笑话,2003年非典时期,超市就曾被市民半天之内搬空,确实有人光盐就买了几斤甚至几十斤。

  ●第三波——退的是盲从

  一则关于盐的帖子——

  “今天去超市,碰到好几个去退盐的顾客,超市不给退,他们就在那里吵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唉!有本事你别退啊,留着吃一辈子、两辈子……”

  退盐可气 但也算是件好事

  FW:随着抢盐风潮的迅速减退,有一部分人因为抢的盐实在太多,全家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吃不完,就后悔了,便又出现了退盐潮。对这部分人公众舆论同情的却很少,认为正是他们造成了混乱,这些人值得同情吗?

  Z:的确有很多人在抢盐过程中买得太多了,在发现媒体、政府一直在辟谣,被搬空的货架上又重新摆满了盐时,就觉得自己手里存的盐没什么大用了,于是想办法出手或是要求退货,以减小自己的损失,这种做法从心理学上来说也不是不合理的。

  FW:这一出抢了又要退的闹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Z:虽然抢盐、退盐给企业、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至少可以教育一部分人,今后不要再跟风盲从。

  ●“谣盐”的来龙去脉

  重要性 模糊性  两者齐备

  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总结出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在这个公式中,奥尔波特指出了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性、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并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会越大。

  在乘法中,零乘以任何数都会得零。

  所以,当重要性与模糊性的任何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那么,我们把这次抢盐风潮带入这个公式中:

  “谣盐”=(福岛核泄漏、核污染可能随风播散到日本以外)×(广大普通人对气象学、核工业、核医学的不了解)

  在这一具体事件中,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事件的模糊性两项齐备,并且指数都很高,所波及的又是几乎整个人群,所以相乘后造成的抢盐威力可想而知。

  越重要 越负面  流传越广 

  在谣言的特点中,有一点就是它一定与个人有关。对某个人来说,信息的模糊性或是不确定性越大,越重要,就越容易被传播。

  在正确的信息缺乏时,任何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对个人来说就都是重要的,并且越是负面的信息,就越容易被放大,因为此时,人的思维会变得狭窄。

  在谣言的传播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人都会认为,“如果不信,可能以后就没有后悔机会了。”

  综上所述,“谣盐”符合谣言的一切传播规律,所以,它的流传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也就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了。

  可能没有后悔机会——有可能因买不到盐,而无法“防辐射”,甚至吃饭都成了难题。

  越重要越易传播——还有比有关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事情更重大的事情吗?

  信息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福岛第一核电站数个机组连续爆炸,会不会引起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重大核事故?如果风向改变会不会把污染物吹到我国?这些信息在当时是根本不能完全确定的。

  越负面越易被放大——在地震的最初几天,媒体上不都是关于地震造成的灾难、核电站爆炸的消息吗?

  与个人有关——核辐射肯定和个人并且和每个人有关无疑,爆炸后散布到空气中的碘131等放射性物质,可能危害人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下面,我们再把“谣盐”带入进来:

  公开 才能缓解

  “虽然说,席卷了几乎整个大陆地区的抢盐风潮,是恐慌与跟风的结果,但在人的情绪深处,一定有着对权威的不信任因素。为保命,买盐成了上策。”武志强医师说。

  在谣言被广泛传播时,透明、公开的信息,可以让百姓认识到事情的真相。

  迅速调拨食盐储备,让老百姓看到食盐货架上有盐,才是真正让谣言不攻自破,抢盐热度消退的办法。毕竟,让普通人都了解核医学等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

  指导专家

  北京回龙观医院 心理咨询专家 武志强

  北京回龙观医院 灾后心理应激专家 赵丞智

  本版撰文/

  记者 范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编辑:S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