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关注温家宝表情
新加坡《联合早报》温家宝:管好通胀预期我们有信心
《纽约时报》:温家宝称中国将让人民币缓慢升值
法国 《世界报》:中国展现新的绿色雄心
《华尔街日报》温家宝:汇改要渐进
为占位记者来不及化妆 争发稿提前一天就预告 聚焦点民生问题成热门
记者发布会 外媒“疯抢”
外媒对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历来关注,总是发生抢座位、抢发稿、抢提问的事。正如《金融时报》的评论所说,由于中国最高领导层不似西方国家元首那样频繁地接受媒体采访,故而每年两会闭幕时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都会成为中外各界研判中国政府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
昨日有6家外国媒体向温家宝总理提问,与前几年的数量持平,记者们主要关注民生问题。
赶会场 为能抢到好位置 妆都没化就跑来
韩国《亚洲经济》报说,中国最大的政治活动“两会”在14日正式闭幕。而这次“两会”比以往任何一届都更受关注,不管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人数都是历届最多的。
本届“两会”掀起的采访热潮在14日达到最高峰。当天,为了能在温家宝总理出席的记者会上占一个好位置,有很多记者在凌晨就赶去活动现场。会场还一度出现了“抢位置”的情况。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为了争得一个好位置,都想尽各种办法。
一名凌晨就起床赶到会场的女记者,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放到采访位置后就立刻打开化妆盒,急急忙忙开始化妆。她说道:“为了能抢到一个好位置,一大早连妆都没化就跑过来了。”
而一位采访“两会”近十年的老记者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今年和以往比起来位置好找多了!去年还有一些人把外套放在椅子上占一整排采访席的情况。今年中国政府对记者会现场管理严格多了,也带给了我们不少便利。我们的采访工作也舒服多了。”
在记者会开始前一个小时现场就已经座无虚席了。一些“晚来一步”的记者为了能找到“一席之地”,在会场内四处奔走。
抢发稿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提前一小时发新闻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和印度报业托拉斯在前一天便播发了报道,预告温家宝总理14日将召开记者招待会。
昨日,温总理于10时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召开记者会。各大外媒都将目光放在了温总理身上,网站不停刷新,文字、图片不断出炉。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中文网站早在上午9时02分就播发了一条标题新闻挂在首页,“中国总理温家宝:经济增长目标下降显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决心”,11时47分时,该报记者对报道进行了更新,作了更加详细的报道。
与《华尔街日报》不同的是,虽然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没有抢到最前面发稿,但一直在网络上争分夺秒地实时更新报道。
11时半,记者会还未结束,媒体发稿达到一个高峰,法新社、《耶路撒冷邮报》和《印度商业线报》等媒体纷纷刊登了温总理的部分讲话。
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记者会结束以后,还以记者手记的形式,记录了温总理答外媒的全部过程。在本报记者发稿前,在互联网上用英文搜索,温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英文报道就有700多篇。
抢提问 外媒关注焦点 转向民生问题
外媒争先恐后地抢着提问,几乎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民生问题上。英国《金融时报》在昨天下午6时刊登的文章说,记者所提的问题大多数与经济及民生有关,涉及政治与外交的问题相对较少。
这一方面表明,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各界对于中国政府的要求更加务实,关注政府如何让大众更多分享发展红利,对于意识形态与制度选择的争执减弱。
另一方面也似乎说明,外部世界目前更关心的是中国如何发挥自身力量,帮助别国摆脱经济困境,围绕中国制度变革的外来压力变小。
一位美国记者戴维斯则用数字作对比,他撰文指出,与奥巴马今年7000个单词的国情咨文相比,温总理讲话超过15000个汉字,“他承诺美好未来只有两次,却7次承诺会谨慎行动;虽然8次使用了美国政客爱用的‘变革’,但通常是用更谨慎的方式。因此,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和中国GDP发展目标,绝不仅是橡皮图章。”戴维斯如此表述。
路透社也认为,温家宝总理在宣布今年以及“十二五”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语气坚定,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已2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政府对于下一个5年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怀。”
韩联社称,社会稳定以及民生问题成了本次两会的讨论焦点。新加坡《联合早报》也评论说,民生问题是正在举行的中国“两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与重点,其议题涵盖税收分配、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以“2011年中国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标题,率先对有关民生问题进行了报道,随后《独立报》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跟踪报道,并讨论了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的“幸福指数”话题。
最有趣 CNN关注温家宝表情
有些外国媒体批评,温总理的标志性微笑总像是在作秀,但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认为,概括温家宝不能仅用一个微笑,他为中国人做出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CNN发表了题为“揣测温家宝”的长达千字的报道。文章说,两会闭幕之际,中国总理温家宝将有难得的机会与媒体交流,而公众也可趁此机会了解这位领导人。
报道称:他在谈话中引经据典更像一名教授。自从2003年他上台以来,树立了关心穷人和安慰痛苦的人的“温爷爷形象”。
文章提到,有一年的年三十儿,他在矿井下与矿工们一起吃饺子,还有一年,他在一个小地方和艾滋病患者度过。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他含泪鼓励孩子们坚持住的样子也传到了海外。《纽约时报》评论员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说,“温先生的行为是惊人的,因为他正符合我们对一个政治家的形象的要求,而非一个独裁者。”
最深情
塔斯社记者开场白感人
“我在中国工作已经18年了,我非常喜欢中国,也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这样的开场白在记者会上令人印象深刻。提问者在大学期间就专注于中国问题,他连续报道两会13次,他在华居住、工作了18年,他的家乡远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通-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
当然,作为职业新闻记者他还是不忘尽可能多地提一个问题,接下来就是有关金融危机影响的提问,“但是最近我发现物价变贵了,请问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之中或许也包含了他为自己的祖国探寻化解金融危机影响的思路。
2003年以来历次记者会外媒提问关注的问题
2003年 当时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和人民币汇率等
经济方面的问题(8家)
2004年 日俄印新媒体各自关注本国或者本地区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欧美继续就人权、民主等问题做文章(7家)2005年 农业问题(7家)2006年 三农问题(7家)2007年 经济类问题,欧洲媒体依然纠缠西藏和民主
问题(6家)2008年 西藏问题(7家)2009年 关注中国的外汇储备和西藏问题(6家)2010年 关注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气候变化(7家)2011年 关注民生、中国模式、通货膨胀、政治改革和
十二五规划等(6家)
注:括号内为当年获得提问机会的外媒数量
本版文/汪洁于长江实习记者张婷婷
记者林晨音曾耀莹王进雨杨铮实习生郭舜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