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7, 2010

今年我国流动人口预计达2.1亿 成普查最大挑战

  此次普查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追踪并锁定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据统计,中国的流动人口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一倍,在2000年还不足1亿人,到2010年预计已达2.1亿人。

  此外,人口普查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一方面,人口迁移流动数量大、频率高,人户分离现象十分普遍,普查难度提高;另一方面,公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对如实登记的担心等会直接影响普查效果;同时人口数量作为“分母”,与地方政府政绩密切相关,普查工作要做到客观准确,也存在一些难度。这种新情况新问题,都对人口普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用法律保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视点关注

  法制日报记者 杜晓 法制日报实习生 胡月

  许多北京市民都于近日收到了一条来自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市公安局的提示短信:8月15日,全市人口普查员将入户开展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请依法支持配合。

  如果人们稍加留意,还会发现近期在北京市很多小区内,悄然挂出了“人口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人口普查需要你的支持”、“用微笑支持人口普查,用行动参与人口普查”等宣传标语。

  屈指算来,距离11月1日零时开始的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仅剩几十天的时间,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更加引人关注的是,今年6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已经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对人口普查的目的、任务和原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普查对象、普查机构和普查工作人员权利、义务等予以具有法律效力的严格界定,无疑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人口普查到底怎么查

  “这样的大普查听说10年一次,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不能统计到准确的数字?咱们国家现在到底有多少亿人?”天天听广播的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对人口普查了解得不少,疑问也不少。

  他给记者举了身边的例子:自家楼下的邻居生了3个孩子,就一个孩子上了北京户口,剩下的俩兄弟都没户口,这统计能准确吗?

  对于市民的疑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高质、高效地完成人口普查任务,他们制定了具体的进度表和流程图,将整个普查工作列了20多个大项和120多个小项,每个大项和每个小项的工作完成时间都有具体要求。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透露,目前,人口普查的“划区制图”正在制作,各省统计局对地、市、县的培训基本上已经结束,户口整顿也正在进行当中,接下来,各地开始进行普查员的招聘活动,要求八九月份,普查员基本招聘到位,从9月份开始,就要对普查员进行培训。

  据了解,此次人口普查从11月1日零时开始,11月10日结束,国家统计局要求每个普查员按照划定的工作量(大概80户至100户,250人至300人),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所负责小区的普查登记,明年四五月份将正式公布统计数据。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规定,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

  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经测算,中央财政投入了5.5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的投入,总量超过50亿元。

  今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近7亿元,如果依照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央财政投入占比全国各级政府投入的1/10计算,今年全国各地投入或将达到70亿元,再加上中央投入的近7亿元,全国财政投入或将达到80亿元。

  尽管如此,面对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由于涉及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面临着流动人口十分庞大、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公民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局面,普查难度前所未有。

  “六普”仍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即将大张旗鼓展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期以来在人口普查中存在的问题也再次摆上了台面,成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所无法回避的挑战。

  “时间过得真快,似乎感觉我们对"如何把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搞准"的讨论只是刚刚结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马上又要开始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能否把数据搞准?这是一个问题,需要人们去回答。”

  “可以说,数据的准确性已经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也影响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乔晓春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谦也认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不是处于世纪之交、千年之交,但它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自身发展将产生大的影响。

  回忆10年前,王谦向记者透露,在“五普”的准备阶段,各方对于“五普”的质量颇为担心,对于影响“五普”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五普"的结果证明事先的担心并非多余。尽管我们为搞好"五普"采取了各种对策,总的看"五普"也是成功的,但其主要数据的质量(低年龄组人口和调查前一年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的漏报)还是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数据质量的准确性甚至撼动了普查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王谦说。

  王谦进一步指出,“五普”前后,各方归纳的影响“五普”质量的原因大致有:组织领导力量的削弱,群众配合程度的下降,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当事人不如实申报,如因担心受处罚或担心被否定计划生育工作成绩,干部群众故意隐瞒计划外出生,人口流动、人户分离导致调查对象的被遗漏或被重复登记,以及涉及普查员的一些问题等。

  如今,10年过去了,“六普”依然面临上述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普查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追踪并锁定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介绍,中国的流动人口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一倍,在2000年还不足1亿人,到2010年预计已达2.1亿人。

  张翼介绍说,在这些流动人口中,18岁至40岁的年轻劳动力人口约占总数的75%;而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1.57亿人,约占现在整个城市劳动力人口的一半。

   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结构和人们居住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普查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一方面,人口迁移流动数量大、频率高,人户分离现象十分普遍,普查难度提高;另一方面,公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对如实登记的担心等会直接影响普查效果;同时人口数量作为"分母",与地方政府政绩密切相关,普查工作要做到客观准确,也存在一些难度。这种新情况新问题,都对人口普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用法律保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北京市某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北京市某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自《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实施以来已经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认真总结。“在"六普"即将开始之时通过认真学习《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已经实现了人普工作的"双赢"——人普工作有法可依,普查工作人员目标更加明确;普查对象有法可依,自身的权利义务得到了法律的充分保障。”

  这位负责人说,《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对于“六普”工作更加准确保质保量完成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要求涉及单个普查对象的资料,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向普查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泄露;不得自行修改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人口普查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伪造、篡改人口普查资料;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人口普查违法行为的普查人员打击报复。”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条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公民提供的家庭及个人信息将予以保密,不向普查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和泄露,并且不能据此对公民进行行政处罚。

  此外,北京市和区县两级普查机构还设立了咨询举报电话,并在人口普查网站和报刊上公布专线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咨询,以及对普查违法行为的检举和监督。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普查对象应按时提供普查所需的真实信息,不得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不得拒绝或妨碍普查工作,并且在普查登记完成后,申报人要签字或者盖章确认,对其签字或者盖章的普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今年的"六普",有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支持",普查工作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了。”这位主管普查工作的负责人如释重负地说道。

  法制日报北京8月17日讯 (来源:《法制日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