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3, 2010

齐鲁文苑绽新葩——山东省文化改革发展纪实

      文化体制改革推进7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009年达到1040亿元,成为又一个跨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千亿元“俱乐部”的省份。

      截至目前,山东出版发行单位改革全部到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完成,电影公司电影院及影视中心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省级广电网络整合进入实质推进阶段,重点新闻网站和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企……在已经交出的成绩单上,山东文化体制改革成果亮点频现。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文化强省,实现由大到强新的历史跨越,是现阶段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7月26日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发出新的动员令,“我们一定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体制改革

      由点到面推进

      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山东影视集团改变过去的行政化导演制,实行制片人制,采取合作或合资拍摄、参股运营利润分成的方式,一连推出《闯关东》、《沂蒙》、《南下》、《北方有佳人》等一批影视作品,在全国刮起一阵阵“鲁剧旋风”。

      从2003年探索试点开始,山东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进。2007年6月,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2008年7月,省委作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山东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全省26家出版社、129家新华书店、125家电影公司电影院、4家影视剧制作机构、2家电影制片厂、14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制为企业。

      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则推动了文化资源整合。去年初,临沂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三局合一、联合执法”的模式,直接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家具有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的部门,组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对文化市场实施统一监管。媒体改革也加快推进,全省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完善了营销网络,扩大了覆盖范围,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导向调控力。

      文化产业

      实施品牌带动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山东把培育品牌作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出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闯关东》等“鲁剧”享誉全国;《笑猫日记》系列童书目前已出版11种、累计发行550万册,销售额8250万元;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地面电视频道之首;“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叫响,山东文博会、孔子国际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等文化节会品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改革激发了山东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快速提升。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投资1196.2亿元,同比增长38.7%;文化产业施工项目3500多个。今年第一季度,全省文化产业完成项目投资150.9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2个百分点。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还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低碳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我们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到2015年超过4000亿元。”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

      文化事业

      文化资源普享

      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山东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山东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规范化站点100个。到去年底,全省建设农家书屋投入已达4亿元,建成农家书屋2.5万多家,居全国第一;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91个,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9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建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提前实现“村村通”目标。全省国家二级以上图书馆86个,居全国第一位;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达115个,接待观众1400多万人次。

      眼下,山东正在积极筹办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以此为契机,山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计划到2012年底,全省市级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今年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2013年实现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记者 徐锦庚 马跃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