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0, 2010

昆明磨刀箐村家家养马蜂 蜂蛹或吃或卖

  高悬屋顶的马蜂巢、漫天飞舞的大马蜂、蜂群飞舞发出的密集的嗡嗡声,在昆明沙朗街道办磨刀箐村民小组,但凡走进农家,这样的场景,总是存在。这些高悬屋顶的马蜂巢已成为磨刀箐村民小组的独特标志。

  为了获取蜂巢,在每年5月到6月,村民便会摸黑上山,将野生马蜂的蜂巢整体端掉。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当满巢的蜂蛹形成时,一般在某一天的晚上,村民在马蜂的蜂巢前生起一堆大火,烧死马蜂。那些仍然留在蜂巢里的蜂蛹,则成了村民的战利品。此后,它们便会被村民自己烹炸,或者卖到城里,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昆明磨刀箐村家家养马蜂蜂蛹或吃或卖

  插在房头上的马蜂窝成了磨刀箐村民小组的独特标志 记者张悦/摄

  

昆明磨刀箐村家家养马蜂蜂蛹或吃或卖

  这些野马蜂无需专门饲养 记者张悦/摄

  宁静的小山村,偶尔有人路过,不时传来犬吠……初来乍到,很难看出这个村子有何不同,直到成群结队的马蜂出现。

  高悬屋顶的马蜂巢、漫天飞舞的大马蜂、蜂群飞舞发出的密集的嗡嗡声,在沙朗街道办磨刀箐村民小组,但凡走进农家,这样的场景,总是存在。这些高悬屋顶的马蜂巢已成为磨刀箐村民小组的独特标志。

  养:悬挂在屋顶,无需专门饲养

  昨天,在沙朗街道办磨刀箐村民小组,经村民介绍,记者找到了村子里养殖马蜂数量最多的冯丽辉家。

  “嗡嗡嗡、嗡嗡嗡……”走近村民冯丽辉家,尚未来得及敲门,便看见成群结队的大马蜂在半空中盘旋。

  “不怕,只要你不主动招惹它,它一般不会主动攻击的。”听闻门外有人,冯丽辉笑呵呵地走了出来。

  走进家院中,稍一抬头,不高的民房屋顶上,满眼都是悬挂着的土灰色的蜂巢,粗略数来,大大小小的蜂巢不下20个。

  “捉得少了,就自己吃,油炸着吃,特别好。听说蜂蛹本身富含高蛋白,大补。捉得多了,就带一些到昆明去卖,每公斤能卖70元到110元,收入也还好。”冯丽辉说,一般只要有能力把蜂巢从山上带回来,此后就万事大吉了,也根本不需要专门去饲养。这几年,靠着老公每年从山上拿回来的一些蜂巢,家里每年都能因此多两三千元的收入。

  村小组长邹元箐介绍,在磨刀箐村民小组总计86户的村民家里,常年养马蜂的至少占到一半以上,而村民养殖马蜂的历史最早则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老一辈人那会儿就有这个传统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就经常跟着大人们上山捉蜂。”

  捉:白天踩点,夜晚一锅端

  有着多年捉蜂经验的邹元箐说,对于野生马蜂来说,它们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专属“航线”,一旦被人发现行踪,很容易就被人找到蜂巢。

  为了获取蜂巢,在每年5月到6月,不少村民总会选择在白天上山,观察来往马蜂的飞行路线,一旦发现有马蜂往山上飞去时,村民便会一路小跑着跟踪,最后总能发现蜂巢所在地。

  但是,如果在白天就想拿走蜂巢,则难免被马蜂发现,群起攻击。所以,每到夜幕降临,在白天已记好蜂巢地点的村民便会摸黑上山,趁着漆黑一片,在双方谁也看不到谁的情况下,将野生马蜂的蜂巢整体端掉。

  “为不破坏蜂巢,村民们一般都是连树枝一起砍掉带走。”邹元箐说,把蜂巢带回家后,那些仍在蜂巢里的马蜂,从此便把家安在了村民家里。大多数村民因捉马蜂挨过蜇。

  烧:待到满窝的蜂蛹形成,灭蜂取蛹

  据村民们介绍,虽说名为家庭养殖,但其实就只是将野生蜂巢移到家里,一切都靠马蜂自己在蜂巢内实现繁殖。“马蜂不像蜜蜂,不需要有人专门照料。”在村民邹元顺家里,除了养着2个蜂巢的马蜂外,还养着几箱蜜蜂。

  “等到裹在蜂巢外面的表皮变黄了,这时就说明是蜂巢里的蜂蛹也已经差不多满了,也就是说已经成熟了,这样,我们可以收取蜂蛹了。”冯丽辉说。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当满巢的蜂蛹形成时,一般在某一天的晚上,村民在马蜂的蜂巢前生起一堆大火,而看到火光的马蜂,便会倾巢出动。结果是,才刚刚飞出蜂巢,就会立刻葬身火海。

  待到确定所有的马蜂全部死亡后,那些仍然留在蜂巢里的蜂蛹,则成了村民的战利品。此后,它们便会被村民自己烹炸,或者卖到城里,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由于野生蜂巢不能实现隔年繁殖,一般在每年9月以后,马蜂就渐渐没有了,即使原本的蜂巢还在,第二年马蜂也不会再飞回来,所以,每年村民都需要重新上山去找新的蜂巢。(都市时报 记者刘钊 实习生张雨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