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6, 2010

超级水果大战 中国果农对美国水果种植者威胁大

  进关通道与种植基地调查

  超级水果秀

  主笔◎鲁伊

  几乎是一夜之间,“超级水果”(superfruit)这个2004年前后开始在美国变得炙手可热又蔓延至日本、英国和北欧的概念,在这个夏天,刮起了一阵中国旋风。

  即使你还没有听过超级水果的说法,但对于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蓝莓热”却已经近在眼前。2007年,王家卫的电影《蓝莓之夜》在国内上映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蓝莓,成为一种为营养学家大力推荐、为时尚人士狂热追捧的水果新贵,迅速在高端水果消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以往只在高档超市的外国食品货架中偶得一见,主要以果酱、甜点和速冻形式呈现的蓝莓,如今被装在125克包装的透明塑料小盒里,鲜活地走进有机食品和保健品专营店,走进家乐福和沃尔玛,也走进农贸市场里的水果摊。与之相伴的,则是各种蓝莓果汁、蓝莓酸奶、蓝莓酒、蓝莓果干的广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里、报纸中、公共交通工具上。在京城这几年新兴中产阶级聚居区之一的太阳宫,最繁华的一条马路上,不到100米的距离,便是两家新开张的蓝莓产品专营店,密度仅次于房地产中介公司。

  蓝莓好吃吗?虽然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但即便是经过精心选育的优良品种,蓝莓相对于传统的水果如苹果、柑橘和香蕉,也嫌过于酸涩。对甜美的追求,本是人类漫长进化历程中的“基因”本能,因为那甜味的源头——糖——对于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人类祖先来说,意味着维持生命的宝贵能量动力。而蓝莓独特的蓝紫色,也在挑战着人类百万年来形成的食物审美观。在哺乳动物中,人类拥有异常敏锐的红色视觉,因为那鲜艳夺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代表着成熟的果实。与之相对应,蓝紫色则被更多地与危险和苦涩相关联。

  事实上,这种对传统水果口味和审美习惯的颠覆,在对于大众来说过于科学化和艰深的“抗氧化”概念卖点之外,几乎成为识别超级水果们的一个共性:莓类浆果通常相当之酸,石榴和山竹的果皮苦涩不堪,猕猴桃的外表毛茸茸甚不讨好,至于被炒作到神乎其神的诺丽果,在《洛杉矶时报》记者艾米丽·索恩(Emily Sohn)的描述里,“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尝起来,都跟大便差不多。如果不是制成果汁,很难相信有人愿意下咽”。

  在惯常的叙述中,超级水果的流行,常常被归因于日益受困于衰老和与衰老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现代人对于健康的主动追求。“抗氧化物”、“多酚”、“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白藜芦醇”……这些令人费解的科学术语反而成为被追捧的关注点,媒体、水果产业和一些所谓的健康专家充满热情地宣传着超级水果“已经为科学所验证”的神奇魔力——抗衰老、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益视力,而公众则被描述为一群人数日益增加的、随时愿意打开钱包、为更健康的食物和生活方式埋单的人。

  然而,当我们追根溯源,探寻超级水果流行的原因所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上面那些,并非是真相的全部。在资本横流的后现代社会,人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商品化。我们以为自己迫切需要的、愿意为之付出更高代价的许多东西,其实投射的,并非是自己的欲望,而是商业力量在不知不觉间加诸我们的已被扭曲的价值观。

  尽管来自异国他乡、以往不为人所知的超级水果们常常被冠以“大自然母亲的馈赠”这样的形容词,但事实上,“超级水果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从树上凭空长出来的”。《新营养商务》(New Nutrition Business)杂志主编、《成功超级水果战略》(Successful Superfruit Strategy)一书作者、著名食品行业分析专家朱利安·梅乐廷(Julian Mellentin)对本刊记者指出。超级水果的流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合谋,只不过,这一次,共谋者的队伍里,多了许多来自科学界的声音,让它显得格外权威可信。

  在梅乐廷看来,作为一种挑战传统水果口味审美习惯的水果,蓝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始流行,最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作为迄今为止在全世界最成功的超级水果的代表,蓝莓是一个符号。”梅乐廷说。在这个符号的背后,是产值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全球水果产业势力范围的重划,是一场水果新世界与旧世界体系此消彼长的斗争,更是现代人在科学、健康、财富、政治的多方角力中,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利弊共存里纠结挣扎的现实困境。

  尽管直到这个夏天,大多数中国人才第一次听到超级水果这个概念,但事实上,早在17年前,当中国的果园面积超过643万公顷,产量突破3000万吨大关,双双跃居全球首位之时,这一场超级水果的世界大战,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超级水果大战中的中国角色

  “中国水果对美国水果的赶超是有目共睹的。”台湾地区最大进出口水果经销商馥农企业大陆分公司馥鸿实业总经理董宝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10年以前,这种赶超还仅仅是数量上的奋起直追,但在最近几年,已经扩展到了品质之争。

  主笔/鲁伊

  4个数字

  在我们开始谈论什么是超级水果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面的几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3。

  这个数字,源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营养学系的一项研究。在追踪调查了上万名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的饮食习惯后,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人,每天摄取的食物不管热量高低、种类多少,只要平均重量达到3磅——约等于1360.77克,便会感到饱足而停止进食。有趣的是,在非洲丛林里的调查发现,3磅,差不多也就是一只猩猩一日所能获取到的食物总量。

  第二个数字是77。

  这个数字来自日本。根据2004年日本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即使是以膳食结构健康合理闻名于世的日本人,在20岁到49岁这一最具有消费能力但也最繁忙的人群中,水果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也仅有77克。而且,从总的趋势上看,1975年以来,日本人的水果消费量实际上在逐年递减。钱?不是问题。供应量?也不是问题。时间是关键。人人都知道应该多吃水果,但传统的水果品种和它们的食用方式越来越无法同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合拍,这几乎已经成为水果产业里的共识。在美国,尽管农业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投入数百万美元用于倡导“每日五蔬果”的健康生活方式,而水果产业在自我营销上也已经到了花样百出的地步,但从1998年之后,人均水果消费量便一直保持静止,而且比例越来越多地向水果深加工产品这一端倾斜。

  第三个数字是30%。

  这个数字,来自《成功超级水果战略》一书作者朱利安·梅乐廷(Julian Mellentin)向本刊记者做出的一个“相当保守的估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蓝莓、石榴、蔓越莓为代表的超级水果的全球市场份额,将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苹果、柑橘和香蕉这些传统水果品类已经相当明显的下滑颓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新兴市场,超级水果的扩张幅度可能是300%,甚至3000%”,正如2004年前后,蓝莓在美国、日本、英国所曾经创下的惊人热销纪录。

  最后一个数字,是1.2亿。

  这个庞大的数字,是2009年中国的水果总产量:不计瓜类,全年合计1.2亿吨,位居全球第一。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经在这个第一的位置上稳稳地坐了17年。目前排在第二位的印度和第三位的巴西,产量分别为6000万吨和4500万吨。而美国这个传统上的水果大国,虽然产量近年来一直在3000万吨上下浮动,种植面积却在逐年减少,目前尚不到中国的1/8。尽管直至今日,中国水果依然以内销为主,但在2009年,中国的水果出口达到了历史性的550万吨,正在向全球水果出口总量和金额第一的位置发起猛烈冲击。

  所有这些数字,交织在一起,指向“超级水果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直至今日仍罕为人所提及的一个答案:中国和美国的全球水果霸权之争。

  中美水果战

  早在1995年,尼尔森公司发布的一篇全球水果产业预测报告中便写道,“中国果农将是美国水果种植者最危险的敌人”。这一论述的最主要依据,在于中国和美国近乎一致的纬度位置。

  “在全球水果贸易中,一些国家的水果生产是可以完美互补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鹏毅对本刊记者介绍道。比如美国和智利,虽然同是水果种植和出口大国,但就是一对这样的欢喜冤家,在大超市的进口水果档,如果你足够细心,或许可以看到,在“产地”一栏中,常常可以见到“美国/智利”的字样。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怎么会扯在一起?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美国和智利的水果几乎可以完美地实现季节互补:“美国红富士收获的时候,智利头一年生产的刚好卖完,智利红提和樱桃上市时,美国市面上也没有本土的产品和它竞争。对于其他国家的水果进口商来说,上半年做美国果,下半年做智利果,刚好衔接得上。”张鹏毅说。

  然而,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便要剑拔弩张得多。

  水果的品质,最重要的三个决定因素,便是产地、品种和果园管理。借助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对外交流的渠道,中国的水果种植者并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便实现了果树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拿到一根树枝,在实验室里无性繁殖,三四个月就能培育出上万颗种苗。再用‘高接’的办法移栽到现有的果树上,用不了几年,就可以进入盛果期。”一位资深水果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道。而在山东、陕西、河北、广东等水果大省,政府近年来投入了大笔资金,用于帮助果农加强果园管理。例如农业部的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为每个纸袋补贴2分5厘钱,每亩果园补贴最高可达200元。这一道工序的增加,可以令苹果的色泽更匀称光鲜,市场价格也立时大幅度增加。而在山东,近两年,现代化的气调库正大规模地取代土法窖藏,这使得山东苹果的供应期显著延长,甚至不在一向因保质期长而深受水果经销商青睐的进口果之下。

  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加之低廉得多的人力成本,使得在苹果、柑橘、葡萄、香蕉这些美国以往优势突出的传统大宗水果项目下,中国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竞争能力。“我是卖进口水果的,但以个人来说,有江西的脐橙,我肯定不吃美国的新奇士。品种和口感是一样的,但更新鲜,更便宜。”董宝全对本刊记者说,“云南的红提和美国的红提放在一起,分不出来,吃不出来。现在美国的红富士苹果,甚至看上去还没有山东的好,因为人工贵,套袋的普及率未必及得上山东一些规模大的果园。”

  这种市场份额的挤占和争夺直到最近,还仅仅表现在中国本土的水果消费市场上。从美国进口的水果从总量上看,逐年递减。“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张鹏毅指出。当中国的同类果品进入收获期时,便是美国进口果经销商最惨淡经营的一段时间,无利可图使得经营传统美国果品的商户纷纷转换方向,而与中国水果季节互补较好的一些南半球国家如智利、澳大利亚、南非和新西兰,近几年则在中国市场上大放异彩,更不用说因为东盟农副产品零关税政策而如出闸洪水一般涌入国内的东南亚水果。根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了193.2万吨水果,而美国只有21.6万吨。

  然而,在以往占据霸主地位的全球市场上,美国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中国与东盟之间7000种产品零关税,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原产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大举北上,以及广西、海南等国内种植基地所面临的冲击,但在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沙立勋看来,这却也是北方水果南下的一个最好商机。“像苹果、葡萄、哈密瓜这些北方优势水果,可以以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进入东盟国家。美国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历史渊源使其在美洲市场上的地位无人能撼,但在东南亚,中国的前景却非常光明,虽然这一趋势目前还未充分显现。”沙立勋对本刊记者表示。

  面对来自水果新世界的有力竞争,旧世界中的水果巨头并不会轻易交出自己的市场份额。一位果品行业资深人士便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一场发生在2001年的中美香蕉大战。那一年,来自拉丁美洲的进口香蕉大规模进入中国,而且以极低的价格销售。在背后策动这场香蕉大战的,便是美国的金吉达公司(Chiquita)。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香蕉经销商,金吉达在全球一向无往而不利,但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香蕉消费市场,它所惯用的价格战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反抗。“如果较起真来,商业资本的力量还是无法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助相抗衡。”这位亲历当年惨烈战况的采访对象感叹道。当时,以海南香蕉为代表的国产香蕉宁可将价格降到赔到血本无归的8分钱一斤,也不愿交出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激战过后,进口香蕉不再大规模进入中国,对中国出口量由60万吨的最高峰降到如今30万吨左右,金吉达实质上淡出中国市场,而作壁上观的都乐公司(Dole),则借助于沃尔玛全球合作伙伴的身份,占领了超市香蕉这一高端市场。

  两败俱伤的倾销战,已经被证明并非明智之举。资本需要更聪明的出口,更有科技含量、附加值更高的新疆域。

  超级水果六要素

  如果没有中国水果产业爆发式的增长,美国的超级水果热是否还会在2004年前后如期到来?

  在朱利安·梅乐廷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在他与卡尔·克劳福德(Karl Crawford)合著的、被视为“超级水果产业圣经”的《成功超级水果战略》一书中,梅乐廷提出了衡量一种水果是否可能成为成功的超级水果的六要素:感官诱人,新奇,方便,供应量可控,有潜在健康益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只要满足这六项评判标准,一种水果便有机会被冠以‘超级’之名。事实上,蔓越莓、蓝莓和石榴这三种在超级水果市场上表现最好的水果,恰恰便是得分最高的三种。”梅乐廷表示。其实,这六项评判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功能性食品这一更宽泛的领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